10月3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主办,新华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承办的“清水探源——走进六广门再生水厂”活动在贵阳市六广门再生水厂成功举办。
“清水探源——走进六广门再生水厂”活动在贵阳市六广门再生水厂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是“身临‘器’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组织的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系列之一。活动邀请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30余名师生及贵州省媒体代表走进贵阳六广门再生水厂,探寻水厂护佑贵阳水清河晏的科技设施奥秘。相关节目将于11月在新华网、中国科协等平台播出。
六广门再生水厂深埋地下32米,采用先进污水处理工艺,解决了气体、噪音等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因素,创造了全埋深度全国第一、功能结构全国首创、处理工艺全国一流的瞩目成绩。
学生们走进地下水厂后,先后参观了展厅、中控室、预处理区、生化池区、MBR膜池区和尾水池等区域,近距离观察了其中的污水处理相关装置,并跟随讲解员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同学们在不同区域中分别了解到粗格栅、细格栅、膜格栅这三种粗细不同的格栅分别用于过滤污水中的哪些固体污染物,生物除臭装置及全过程除臭培养箱如何通过微生物发挥除臭去污功效,以及0.04微米的中空纤维膜如何以负压抽吸方式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微生物、细菌进行截留等,还通过观看污水处理流程视频、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及贵阳市水系展示沙盘等全方位了解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具体流程。
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30余名师生在六广门再生水厂参观
活动中,讲解员还为师生们讲解了当前世界水资源短缺形势、水对于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污水处理后的用途等,引导大家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理念。现场还配置了光学显微镜供同学们实际观测微生物如何去除的水中的污染物,来自贵阳六广门水厂的技术专家现场展示了活性污泥絮凝沉降实验,让师生们在实验中直观感受污水处理科技的背后原理。
生活污水从贵阳贯城河截污沟经引水隧道进入六广门再生水厂预处理区,后经生化池区、MBR膜池区、紫外线消毒后排入贯城河,最终流入南明河成为生态补水。这座“看不见”的水厂如今已成为城市“绿肺”,也将进一步利用和创新污水净化和利用技术,为水资源循环利用交出新的“答卷”。
据悉,“身临‘器’境——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自推出以来,已走进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等科技设施持续开展科普活动。后续,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还将组织公众走进更多重大科技设施,探寻其中的科技奥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海婴 赵文菂 刘方鑫 胡静
编辑 罗玉青
二审 尹广亚
三审 徐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