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达
看到音乐电影就想存,刷到“好课金帖”忍不住下载,手机内存总在“红区”跳舞……这样的描述恐怕能“精准命中”不少网友。日前,一项面向100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都有数字囤积的习惯,其中近三成认为情况“挺严重”。
过去,人们都把珍贵的东西存在家里,但房子的空间有限,即便是精心收纳、充分利用,总要面对“断舍离”。如今,数据空间的“囤积”则是悄无声息,下载按钮太方便,卸载和删除却总被“挽留”。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长期存储的成本极大降低,“囤囤鼠”们这下在赛博空间里大获全胜。
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电子产品的性能每18到24个月都会翻一番,最直观的体现便是“量大管饱”的手机内存空间,如今动辄上百GB是普通厂商的“标配”。然而手机容量越换越大,人们面对的新问题也在指数级膨胀,存起东西来总是不够用。部分人习惯于数字囤积,背后也有其无奈:有受访者提到,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是宝贵的旧日回忆,遇到经济纠纷,也能成为关键证据;缓存电影、音乐甚至是图片,单纯是因为网络世界里任何东西都“容易过期”,若是不及时缓存,说不准哪天再想回看,却只能面对着满屏的“404”干着急。
越来越的数据扑面而来,也使得有关“手机应用瘦身”的呼声更加高涨。有网友发现,微信安装包已超过600MB,13年膨胀了1500倍,更有不少人的微信动辄10余GB,俨然手机里的“占地大户”。前一段时间,测试版微信推出了一项名为“原图、原视频14天自动清理”的新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当下手机拍摄、视频清晰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寻找更为无感的方式为手机内存减负;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少用户的思考——是否应该借用一些外力来帮自己克制“囤积欲”,拥抱崭新的内容和生活?
喜爱数字囤积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无意中翻相册跳出一张老照片,与爱你的人重温一场经典电影,这份醇厚的感动,正是支持许人认真生活的力量。但也要看到,“主动囤积”的背后也有着“想删删不掉”的困境——在相关话题下,许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帮父母删垃圾”的有趣经历。许中老年人“玩不转”智能手机,删不掉真正占用内存的文件本体,却“错杀”了聊天记录和快捷方式;有人不会分类,海量的数据反而成为使用时的负担;还有些老年人缺乏隐私意识,囤积的信息反被部分无良运营商所利用,偷偷打开手机权限侵害其正当权益……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下一篇:经济日报:华为手机为何总能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