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辰
“两人同时订酒店价格差一倍”“3人买同趟航班价格不同”……算法的“算计”,最典型的莫过于大数据“杀熟”。在消费者投诉中,它主要表现为,不同手机差价不同、次浏览价格上涨、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从大数据“杀熟”这个少带有贬义色彩的说法可知,此类现象不受消费者待见。
以经济学视角看,商家有自主定价权,差异化定价并不必然侵犯消费者权益。该警惕的,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如今,一些算法应用会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监测用户的消费能力,进而“看人下菜碟”,定制不同价格,这涉嫌价格歧视,是不合理的定价。
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我国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但尴尬的是,由于算法的隐蔽性,消费者难以察觉相对高价,也很难证明商家是否存在“杀熟”行为。在许争议中,商家都自称是以新人红包或新人优惠等进行“获客”营销,以躲避消费者投诉。此外,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案例也相对较少,暴露出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问题出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正如专家所说,表面上看,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消费者偏好推送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或为了“获客”“拉新”推行的针对新人或特殊群体的优惠营销策略,实际上反映了部分商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导致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没有得到尊重和平等保障。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线下交易中也存在差异化定价现象,大家却没这么大的意见,很大原因在于规则相对透明。同样的道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就是要打开“算法黑箱”,避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算法“算计”。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到,要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其实就是在提高价格机制透明度。更深层次看,算法公平公正方面,要求不得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是在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算法公开透明方面,要求优化检索、排序、推送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预防和减少争议纠纷,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确保简单、清晰、可理解,是在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利用算法“算计”消费者看似明智,实则短视——先低价吸引客户,等生客变成熟客之后,再抬高或变相抬高价格,这是大数据“杀熟”的主要套路,也是平衡前期成本的需要。然而,倘若消费者发现被“杀熟”后纷纷出走,不再参与这场游戏,商家要怎么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