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越来越频繁的飞行,对于天际的想象与探索也逐渐变得多元。在接近年末,我们以“飞行”为题,通过具有趋势性、代表性的机场设计窥见未来的出行体验,也与建筑师、高空绳索行者、花卉艺术家对话,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另一种样貌以及与蓝天互动的别样方式,并走向田间,去探知太空蔬菜如何从遥远的空间站进化走进人们的日常……
在因飞行而改变的生活里,发现逐渐变“绿”的天际。
本期,我们从航空业的未来出发,通过全球八个从不同角度体现未来趋势的机场设计案例来探讨超越日常的出行体验,也着眼于“花园城市”即将打开的新“窗口”,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以有趣的方式实现“反日常”的“小小飞行”。此外,行走于阿尔卑斯山巅的高空绳索行者和数次将花卉送上太空的艺术家,让我们看见对话天际的另一种可能,而看似遥远的太空蔬菜,也正从宇宙空间站一步步“跃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未来的飞行
机场,
向未来起航
融入沙丘的阿联酋阿布扎比扎耶德国际机场A航站楼。©Victor Romero, by KPF | Zayed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一个多世纪前,随着飞机的出现,机场(airport)一词也随之诞生,它被定义为“飞机停靠的地方”,助力于人类实现往返于蓝天的夙愿。阿兰·德波顿这样形容机场的魅力:航站楼里到处可见的、标示飞机班次的屏幕,隐含了一种无穷无尽而且能够立即实现的可能性,每个地点都承诺着不同于我们既有人生的生活形态。
而在无数种可能发生的地方,人们也开始探索未来的机场如何实现超越日常出行的体验。
从机场与城市的关系,到讲述在地故事的“感官场所”,从人性化的超级枢纽,到更清洁、更可持续的创举,我们通过全球八个各具风格的机场设计,看见未来的飞行如何不止于飞行。
打开
花园城市的“窗”
左:
丽水机场航站楼外观 ©JK Wang;
右:长春机场T3航站楼效果图 ©MAD建筑事务所
不同于大都市的枢纽,丽水和长春一南一北两座“花园城市”的机场,在 MAD建筑事务所的打造下,分别以“飞鸟”与“银杏叶”的自然形态,结合在地的尺度、人文背景,承载每个人出行时的离愁别绪与回家的归属感, 成为一方水土之上充满诗意的窗口。
通过MAD的分享,我们看到了兼顾便捷与人性的机场,与当地“对话”的姿态。
在城市里
“起飞”
“进山的孩子”,大料建筑
©朱雨蒙
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我们熟悉的秋千,成为了过去与未来、 儿时与成年、自然与城市的连接,同时也实现了“小小起飞”的乐趣。通过与大料建筑创始人、建筑师刘阳的对谈,我们发现在他们“煽情”、自在的作品中,“反日常”的互动意趣。
也与大家分享几个在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里,各具创意的“起飞”方式。
“对话”天际的另一种方式
行走在两山之巅
行走在阿尔卑斯山巅的Antoine Cretinon ©Antoine Mesnage
出生成长于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法国人Antoine Cretinon是一位工业化工程师,而他的另一个角色则是一位高空绳索行者。行走在数千米的山巅之间,看似是几乎不可能的“极限操作”,却被他视为非常情感化的经历,“它像是一种爱的行为。”
在高空行走了十多年,Antoine不久前还受邀参与了法国夏约宫国家舞蹈剧院制作的舞剧《反重力之躯》(Corps Extrêmes)的演绎,通过与他的对话,我们看到了探索天空的另一个可能。
花跃天际
东信将花束带向太空的EXOBIOTANICA系列。©AMKK
一束花卉华丽绽放天际,花瓣散逸在地球厚厚的云层之上,更高旷处, 是漆黑无垠的宇宙。
2024年9月,东信·花树研究所AMKK近十年来第三次将花束带到了海拔三万米的平流层,并用相机记录了整个过程。生命在绽放,也在毁灭,定格的瞬包含着无尽的讯息。花卉艺术家东信以花来诠释极限,在有限的时空中一次又一次超越边界,飞跃天际的花如同他的那颗赤子之心,永不止息。
时隔数年,我们再一次邀请东信谈谈当花卉突破环境界限后的新探索与体会。
从远方,进入日常
蔬果的太空旅行记
The Brick Moon,来自NASA档案资料
当人类对天际的探索一直延伸到太空,植物种子其实比宇航员们更早一步就开启了漫长的旅程。如今我们不仅看到地球之外的空间站能够种可食用的植物,甚至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果蔬也可能与太空有着神奇的联系。
从第一颗飞向太空的种子,到空间站里的“菜园”,甚至逐渐进入我们生活的太空蔬菜……
太空种植,这种100多年前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已经变成了现实。
LONGHAS
感知生活的每个瞬间
在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气息中感知自然,创造疗愈放松的体验,与世界保持连结,新年将至时,从生活中的瞬间出发,开启一场健康感官之旅。
编辑、文丨danz
设计|adam
图|各稿件摄影师或受访者供图
内容节选自《LOHAS Paper》Issu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