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人工智能知识表示研究领域的一个拓荒者。他在贵阳创立了一个研究非单调逻辑的团队,长期以来促进中西方科学家的交流。他对各种形式的非单调逻辑,包含缺省逻辑、回答集程序以及信念修改贡献了大量的结果,成为我国首位获得库尔特哥德尔终生成就奖的科学家。他就是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科学院研究员张明义。
他既是学生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他们心灵上的领航灯。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家乡发展不计报酬、鞠躬尽瘁。他用知识灌溉“幼苗”,用资源拓宽领域,他的无私奉献令他的学生折服,既敬他为师长也尊他为朋友。在张明义教授因病于6月26日与世长辞的时候,他的学生不远千里,回来看望这位人生的导师,送他最后一程。听闻他离开,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周志华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Eiter教授等同行和好友都表示了哀悼,并献上花圈。
甘于寂寞,做科学领域的拓荒者
“科学没有国界,要开门做研究,敢于把自己置于国际研究大舞台;要勇于创新并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不要太看重结果。”张明义生前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他是一位深耕于贵州的人工智能领域学者,通过其卓越的教学和科研贡献,推动了贵州地区人工智能及逻辑教育及科研的进步。尽管面临更高职位的诱惑,他仍旧选择留守贵州,致力于本土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张明义以安顺地区应届高考数学成绩最高分的身份考入贵州大学数学系。大学期间,他更加热爱数学,但他不偏科,还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和班学习委员,每年期末考试门门功课拿第一,毕业后被分配到榕江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统一招考。远在榕江的张明义,白天参加植树造林劳动,晚上挑灯复习,最终考取贵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0年,张明义毕业分配到贵州科学院。由于对科研的不懈追求,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张明义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3个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个面上项目,以及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可信软件基础研究》培育项目、2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 “省管专家”和省级劳模,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个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务院和首批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张明义向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投送了一份论文。维也纳科技大学教授Georg Gottlob审阅此稿时,建议增加计算复杂性,并提出增加一个例子,与之合作完成此篇论文,以两人的名字联合发表,张明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篇论文最终让张明义成为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首位中国大陆学者,确立了他在符号主义AI领域的先驱地位,并因此荣获奥地利维也纳库尔特•哥德尔终身成就奖,他也是获奖的首位中国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对符号主义方法在AI发展初期重要性的肯定。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此背景下,通过注重教学质量、强化国际合作等措施,培养出了一批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的优秀人才。
淡泊名利,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
一名贵州大学的博士生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导师张明义,强调导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朴实的个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位学生讲述了在贵州大学学习期间的经历,特别是对逻辑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与导师之间温馨而富有成效的关系。他提及导师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求严格,不容许任何错误存在,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展现出极高的亲和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启发。此外,该博士生还分享了自己目前作为教师的工作状况和所教授的科目,展示了其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轨迹,体现了导师对于他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张明义在贵阳创立了一个非单调逻辑的科研团队,是哥德尔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原因之一。这支科研团队,是他以自己严谨的科研态度、成果颇丰的学术成就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打造出来的。团队的成员,都是张明义亲自指导过的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并最终成长为与恩师并肩作战的学术伙伴。
“按照他的学术水平,他在国内这个科研领域应该说是非常顶尖的。虽然他出国学术交流很多次,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更有国内发达地区的名牌大学多次想请他去,但为了贵州的发展,为了母校的发展,毅然回到家乡。并与贵州大学原校长李祥、原常务副校长李坚石一起努力,申报获批贵大第一批博士点,致力于为本地和国家培养人才。他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学生去国外进修学习,他的博士生都是大学教授,在各个岗位继承他的衣钵且发扬光大。他治学严谨,为了提升学生能力,退休后还坚持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撰写论文。‘退而不休,继续科研’,也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个甘于坐冷板凳,一心钻研学术的人。”张明义的学生、西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陈武教授感慨地说。
“张老师作为一位在科学领域拥有深厚背景的数学家,在贵州省率先开展相关工作,成功创立一个科研团队,并培养出了一批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心脏起搏器诊断系统研发方面,团队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张明义在数理逻辑领域的杰出贡献,通过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和在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被认为是该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张老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领导和朋友。”贵州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政府参事李丹宁深深悼念自己的导师和朋友。
“自己的学术之路,始于‘投奔’张明义教授门下。2005年,我随张明义老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林方真教授等人进行学术互访。与他们合作了‘关于回答集程序的一阶环公式’的研究论文,获得国际知识表示与推理会议Ray Reiter最佳论文奖。”这位出生于贵州思南农家的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导王以松教授表达了自己对张老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张明义指导过的博士生,经常跟随导师出国进行学术访问,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领域,视野开阔,成果显著,因此常常被国内其他著名高校同专业博士生所羡慕。张明义的学生,即使毕业甚至离开贵州,仍然与导师保持学术交流,从而打造出了一支跨地域的贵阳非单调逻辑研究团队。
厚谊常存魂梦里 深恩永志我心中
2024年的夏季,雨水格外多,也许是在送别这位对贵州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简易的灵堂上,有的学生掩面而泣;有的擦掉棺椁上的雾气,要再看看他,深深地给老师鞠躬;有的在灵堂上偷偷抹泪。这也许就是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才让他的学生,永远不能忘怀。
“昨夜,惊闻张明义教授因病逝世,痛心无比。张明义曾任贵州大学特聘教授,贵州大学第一批博导,为贵州大学发展,贵州数学教育作出巨大贡献。10 年前,我在贵州职业民族学院当名誉院长时,邀请杨乐院士访问,张教授全程陪同!最近两年没有见面,但常通电话。如今,我却痛失好友……”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楚天学者(武汉科技大学)主讲教授周家足痛心地说。
“二十年前,我有幸成为张老师的博士生。从此,老师对我倍加关心 ,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如在昨天,从没有离开过我们。如今却天人永隔,无法再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愿老师在天堂没有病痛!老师,一路走好!”陈武默默流泪。
“父亲是一个很单纯很正直的人,所以对学术的钻研也很纯粹。对学生,也是倍加关怀爱护。生活中,母亲对他关心照顾要更多一些。去年,他都还在出书。他的一生,为了科研可以吃苦,终究要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追悼会上,张明义的女儿张丹代表母亲向父亲讲述了他们曾经美好的过往,包括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为父亲的论文抄稿14年,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谊。那句句深沉的爱,让人不禁动容。
张明义走了,但是他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像父亲一般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学生,影响着这些灵魂的工程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洁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黄修宇
三审 梁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