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倪 敏
在南京江心洲上空,时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无人机穿梭忙碌,或是执行物流配送任务,或是进行应急通信监测,为这座生态科技岛增添活力。
立春时节,一大早,南京金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心洲的中通(金崴)无人机基地便热闹起来。春寒料峭抵不过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孙桂阳身着一套干练的短款运动服,仰着头、专注遥控远处一架货运无人机逐步盘旋降落。
人勤春早,还在假期里,这位身兼公司培训机长与民航局监考考官双重身份的年轻人已带队忙起来。“大家注意,起飞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无人机的各项参数,飞行安全就是生命线!”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设备,一边向身旁新来的学员叮嘱道。
孙桂阳过完年才28岁,他带领的团队年纪更小,清一色“00后”。孙桂阳带着记者走入基地内设专业考场,“高校在读的,毕业不久的,大多希望借此提升就业竞争力;还有不少来自交通、电力等行业的职工,都想在这个新兴领域精进发展。”考无人机飞行执照的人越来越多,不代表门槛就低;相反,拿下执照后真要干好这一行,难度不小。
孙桂阳和记者提及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次高原无人区的遥感任务中,无人机进入预定区域不久,遭遇磁场干扰。“当时操控屏幕瞬间失灵,无人机信号时断时续,肉眼根本无法追踪它的踪迹。虽然顺利完工,那种压力至今都忘不了。”
公司里能干的姑娘也不少。基地训练场上,2000年出生的林敏燕操控的无人机直径近2米,“不担心飞机大,就怕恶劣环境作业。”去年,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雪山片区能见度极差,为保证电池不失温,她和队友们只能“盲”控无人机安全迫降,“当时心里有点怕,但不能慌,更不能让无人机落到可控范围外……”在团队紧密配合下,林敏燕顺利完成这次入职以来“最艰难”的飞行任务。
基地负责人王纬打小在空军大院长大,对飞鹰翱翔有着骨子里的热爱,2000年部队转业后没几年便投身无人机领域。“那时无人机还是新兴事物,很多人只用来玩一玩,拍拍景,我就看到了创业的可能。”去年4月,他正式创办了金崴航空科技,不到一年,业务已拓展到多个领域,成为南京市低空经济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无人机空中物流是基地的重要业务之一。江心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无人机物流的理想试验场。洲岛位于夹江之间,地势狭长,外卖等生活物资配送单程往返长达17公里。“以前叫个稍微远点的外卖,配送一趟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借助无人机,时间大大缩短。”住在洲岛家园的居民王琳琳点赞说。
应急通信是基地的“王牌业务”。基地拥有几十台无人机,可负责37平方公里空域的应急通信保障,是南京仅有的两个24小时飞行保障团队之一。团队曾在一次环江防汛任务中及时发现了一处堤坝漏洞。基地的无人机在夜间寻人、紧急救援等场景中也可以“大展身手”。
新创不到一年便顺利“起飞”,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护航”。公司合作方中通总部虽在上海,却将无人机总部“安扎”到不大的洲岛上,“在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和建邺区委统战部低空办、江心洲管委党委和招商部支持下,我们获得了变更营业执照一站式服务,还有土地协调等都很顺利。”王纬说,加上建邺区政府、生态科技岛管委会,以及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助力,不到一个月相关配套齐全,为基地发展按下“加速键”。
下一篇:来自广东的他,让硅谷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