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AI)迅速爆火,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掀起新一轮革命,传统中医领域也不例外。
DeepSeek通过深度学习海量的中医典籍、医案和现代医学文献,可以辅助中医师进行更精准的辨证施治。中医机器人等设备的出现,让中医的“望闻问切”焕发出现代科技的光彩。在“AI+”的潮流之下,古老的中医正迎来新的故事。
DeepSeek“开处方”
“赛博中医”受欢迎
西安市民王云(化名)告诉记者,当她在DeepSeek上输入“小D,你是一名知名中医,请你向我提问以判断我的体质,并据此推荐我的食疗食谱”,DeepSeek经过片刻思考,即从寒热感知、体感状态、饮食代谢、舌象特征、情绪睡眠等方面对王云进行了询问,并提供了一份健康食谱。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大批网友晒出了自己在DeepSeek上的问诊结果。一股“AI神农”“赛博华佗”“大模型扁鹊”的风潮悄然在网络上掀起。在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称号背后,一场中医与科技的融合革命正在发生。
“‘赛博中医’在网络上很受欢迎,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纯属娱乐,但依然乐此不疲,忍不住要到DeepSeek上去问诊。”王云说。
记者了解到,AI中医问诊并非只是娱乐。近年来AI中医问诊领域频频出现产业化动作。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三四十个中医药相关大模型相继亮相。
“当前,人工智能在中医‘望、闻、问、切’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相关技术研发正成为热点。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传感器设备,结合AI技术,采集患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等多维度信息,包括面部特征、语音数据、体味信号、脉搏波形等。这些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模型的处理和分析,能够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高效且标准化的参考依据,从而弥补传统诊断中主观性较强的不足。”陕西橙色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冯乐说。
艾灸变“AI灸”
智能施灸更精确
当前,传统中医药“牵手”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在西安,也有一些企业在“AI+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陕西橙色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共同创办的一家中医科技企业。中医灸法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通过温热刺激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传统艾灸操作依赖于经验,操作不当容易产生副作用,这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据此,冯乐团队研发了一款AI灸机器人产品,使中医灸法与现代技术结合,通过水滤红外A波段与短波红外热像监测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灸疗灸感的量化和精准调控。
记者体验后发现,这款AI灸机器人操作便捷,既方便又实用。适用于在社区医院、家庭等医师资源有限的地方使用。使用者不需要掌握艾灸技能,只需跟随机器人的指示便能完成艾灸理疗。同时,量化的艾灸理疗过程被机器人记录,可以为下次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AI为中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和创新可能,在这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老中医’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而AI则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冯乐说。
政策资本双驱动
“AI中医”迎发展风口
近日,在西安召开了2025年陕西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省中医药系统要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医药科技产业“双链”融合,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此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数据局已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全链条,鼓励研发中医健康监测设备和治未病管理平台,并开展AI大模型开发和应用。
在利好政策加持下,“中医AI第一股”问止中医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AI+中医”赛道热度渐增。除了冲击IPO的问止中医,一级市场上,不少资本也开始关注并投资中医领域。《2024-2029年中国中医人工智能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7年,中国中医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
中医和AI的结合正在撬动着一个传统而生机勃勃的市场。据新浪财经统计,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已有12600家中医医疗机构采用AI系统。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辛宝说:“当前中医院都在主动拥抱‘AI’,如果能利用好‘AI’的辅助作用,中医有望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更加国际化、现代化。”
(记者 刘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