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各行各业,党政机关也不例外。AI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隐忧。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让AI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神助攻”,而非“躺平神器”,成为当下亟需思考的问题。
AI赋能:党员干部的“效率加速器”。AI技术的引入,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效率带来了质的飞跃。以公文处理为例,传统模式下,党员干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整理和撰写材料,而AI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完成文件分类、摘要生成和内容分析。某省级机关引入AI公文处理系统后,文件处理时间平均缩短了40%,干部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决策和落实中。
在公共服务领域,AI的应用更是让群众办事体验大幅提升。某市政务服务中心引入AI智能客服系统后,群众咨询的响应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5分钟缩短至1分钟,满意度提升了30%。此外,AI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群众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AI隐忧:党员干部的“能力退化器”。随着AI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隐忧。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党员干部过度依赖AI,导致自身能力退化。可以想见,单位在引入AI写作助手后,一些干部几乎不再亲自撰写材料,而是完全依赖AI生成。长此以往,不仅写作能力下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影响。
此外,AI的“算法黑箱”问题也值得警惕。AI的决策过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如果党员干部盲目依赖AI的建议,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某地曾发生过一起因过度依赖AI预测系统而导致的政策偏差事件,最终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AI协同:党员干部的“智慧伙伴”。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党员干部需要找到与AI协同工作的最佳方式。首先,要主动学习AI知识,提升数字素养。一些省市部门已经设点试水,开设“AI+政务”培训班,帮助党员干部掌握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要明确AI的辅助定位,建立科学的人机协作机制。广西、河南等多省市在引入AI决策辅助系统时,制定了“人审机辅”的工作流程,确保AI的建议始终在党员干部的监督下使用,既发挥了AI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度依赖。
最后,要加强AI应用的伦理规范建设。广东省出台了《政务AI应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AI系统的使用范围和责任边界,确保AI技术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既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党员干部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过度依赖。AI是工具,而不是替代品;是助手,而不是主宰。只有正确认识AI的利与弊,科学运用AI技术,才能让AI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神助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发展。(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