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听力”≠听力正常,警惕隐性听力损失!
创始人
2025-02-28 14:01:26
0

爱耳日特辑之一

“正常听力”≠听力正常,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流和生活质量。2025年3月3日是第26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关注听力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耳及听力保健服务;建设无障碍环境,助力聆听美好生活;树立主动健康意识,科学爱耳护耳;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让听力残疾儿童聆听美好世界;关爱老年人听力健康,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耳和听力保健成为现实;加强科技赋能,助力听力健康;科学使用电子设备,远离噪声损伤。

围绕爱耳日主题,本平台推出爱耳日特辑,呼吁大家主动关注听力变化,主动进行听力检查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民爱耳护耳意识。

“正常听力”通常是指在常规听力测试中,个体的听力阈值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20分贝或更低),能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声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听力功能完全正常,尤其是在复杂或嘈杂的环境中。

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 HHL)是一种听力障碍,表现为在安静环境中听力正常,但在嘈杂环境中难以听清对话或声音。这种听力损失通常无法通过标准的纯音听力测试检测出来,因为其听力阈值仍在正常范围内。隐性听力损失可能与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之间的突触损伤有关,这种损伤影响了声音信号的传输,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下。

因此,听力报告上的“正常听力”并不等同于“听力正常”,隐性听力损失的存在提醒我们,听力健康不仅取决于我们常用的听力测试的阈值,还与听觉系统的整体功能密切相关。

常见原因

1. 噪声暴露: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胞突触损伤。

2.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毛细胞突触功能可能逐渐退化。

3. 耳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损害内耳结构或神经功能。

发病机制

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其主要与内耳和听觉神经通路的微观损伤有关,尤其是突触病变和神经纤维退化。以下是目前研究中的主要机制:

1. 突触病变

(1)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损伤:隐性听力损失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受损或丢失。这种损伤可能导致听觉信号传递效率下降。

(2)突触的不可逆损伤:噪音暴露或老化可能导致突触的不可逆损伤,即使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功能正常,听觉信号也无法有效传递。

2. 神经纤维退化

(1)听觉神经纤维的退化:听觉神经纤维的退化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隐性听力损失。这种退化可能是由于噪音暴露、老化或其他因素引起。

(2)神经纤维的选择性损伤:低自发放电率的听觉神经纤维对噪音暴露更为敏感,这些纤维的损伤可能导致在嘈杂环境中的听力困难。

3. 噪音暴露

(1)急性噪音暴露:短时间的高强度噪音暴露可能导致突触损伤和神经纤维退化。

(2)慢性噪音暴露:长期的低强度噪音暴露也可能导致累积性损伤,增加隐性听力损失的风险。

4. 老化

(1)年龄相关的突触和神经退化:随着年龄增长,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和神经纤维可能逐渐退化,导致隐性听力损失。

(2)累积性损伤:多年累积的噪音暴露和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加速老化相关的听力损失。

5. 耳毒性药物

药物引起的突触和神经损伤: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可能直接损伤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或神经纤维。

6. 氧化应激和炎症

(1)氧化应激:噪音暴露和老化可能导致内耳氧化应激,损伤突触和神经纤维。

(2)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能加剧突触和神经纤维的损伤,导致隐性听力损失。

7.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对噪音暴露和老化引起的隐性听力损失的易感性。

临床表现

隐性听力损失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隐蔽,常规听力测试难以发现,但在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出明显的听力困难。

1. 嘈杂环境中的听力困难

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在嘈杂环境中(如餐厅、聚会、会议)难以理解对话。

需要频繁要求重复:在噪音背景下,经常需要他人重复话语。

2. 听觉疲劳

长时间聆听后感到疲劳:在长时间聆听后(如长时间会议、讲座)感到精疲力竭。

听觉不适:在噪音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后,可能感到耳部不适或头痛。

3. 耳鸣

耳内嗡嗡声:经常出现耳鸣(耳内嗡嗡声或响声),尤其是在安静环境中。

耳鸣加重:在噪音暴露后,耳鸣可能加重。

4. 听觉过敏

对某些声音过度敏感:对某些声音(如尖锐噪音、金属碰撞声)感到不适或疼痛。

声音耐受性降低:对日常声音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感到不适。

5. 言语理解延迟

需要更多时间理解言语:在快速或复杂的对话中,需要更多时间理解言语。

电话交谈困难:在电话交谈中,难以跟上对话或理解对方的话语。

6. 社交回避

避免社交活动:因为听力困难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如聚会、会议)。

群体对话中感到孤立:在群体对话中,感到孤立或困惑,难以跟上对话。

7. 听力波动

听力时好时坏:在某些情况下听力表现正常,而在其他情况下听力明显下降。

环境依赖性听力变化:在不同环境中,听力表现可能有显著差异。

8. 听觉定位困难

难以确定声源方向:在嘈杂环境中,难以确定声音的来源方向。

空间听觉能力下降:在复杂声学环境中,空间听觉能力下降。

9. 情绪和心理影响

焦虑和抑郁:由于听力困难,可能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社交孤立:因听力问题导致的社交回避可能引发孤立感。

治疗与管理

1. 环境调整:减少噪音暴露,改善聆听环境。

2. 药物治疗:研究中的药物可能有助于修复突触或神经损伤。

隐性听力损失虽难以通过常规测试发现,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

早期识别

隐性听力损失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尽管常规听力测试难以发现,但通过一些特定方法和观察日常表现,可以尽早察觉。

1. 早期识别方法

(1)言语识别测试:

- 噪音中的言语测试:评估在背景噪音下理解言语的能力。

- 快速言语测试:检测对快速变化言语的识别能力。

(2)电生理测试:

- 听觉脑干反应(ABR):评估听觉神经通路的功能。

- 耳声发射(OAE):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

(3)高频测听:

扩展高频测听:检测常规测听范围外的高频听力损失。

(4)问卷调查:

听力障碍问卷: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在嘈杂环境中的听力困难。

2. 日常表现观察

(1)嘈杂环境中的听力困难:在噪音中难以理解对话。

(2)听觉疲劳:长时间聆听后感到疲劳或不适。

(3)耳鸣或听觉过敏:可能伴有耳鸣或对某些声音过度敏感。

(4)言语理解延迟:需要更多时间理解快速或复杂的言语。

预防

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噪音暴露和年龄增长等风险因素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减少噪音暴露

使用耳塞或耳罩:在高噪音环境中(如音乐会、工厂、施工现场)佩戴听力保护设备。

控制音量:使用耳机或耳塞时,保持音量在安全水平(通常低于最大音量的60%)。

限制暴露时间:尽量减少在高噪音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定期到安静环境中休息。

2.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有助于保护听觉系统。

定期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支持听觉健康。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行为可能损害听觉系统。

3. 定期听力检查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或老年人)。

监测变化: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听力变化并采取干预措施。

4. 听觉保护

避免耳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可能损害听力,使用前咨询医生。

预防耳部感染:及时治疗耳部感染,避免对听觉系统造成进一步损害。

5. 环境调整

优化聆听环境: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减少背景噪音,改善声学环境。

使用噪音消除技术:使用噪音消除耳机或设备,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影响。

6. 教育和意识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隐性听力损失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职业健康培训:为高风险职业提供听力保护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生与噪音暴露、老化、耳毒性药物、遗传因素、耳部疾病、系统性疾病、氧化应激、头部或耳部创伤、生活方式因素以及长期使用耳机或耳塞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减少噪音暴露、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听力检查、听觉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隐性听力损失的风险。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通过听觉训练、使用助听设备、环境调整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
原创 最... 近日,有关华为nova 13系列手机的消息开始多了起来,之前透露的消息暴露,华为nova 13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