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面向云网融合的智融标识网络体系与技术白皮书】 报告出品方:
传统互联网原理与体系设计于五十多年前,受到当时带宽、存储以及算力等软硬件能力的制约和影响,工作机制相对“静态、僵化”,难以满足云网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2.1 体系结构差距分析 传统互联网工作机制存在“用户与网络、资源与位置、控制与数据”三重绑定等内在特征,对智能、感知、认知、动态等智慧化机制支持严重不足,缺少对存储、计算、传输等异构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
受传统互联网原始设计局限,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进行演进和发展,不仅难以解决网络移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实现对多维异构算网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云网融合对多元化高质量网络承载的新需求和新挑战。2.2 标识技术体系差距分析 云网融合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新需求,要求将业务需求与网络资源进行柔性适配,以达到业务与网络协同的目的,从而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然而,传统网络 IP 标识存在语义承载单一的局限,缺乏多维属性表征能力以及网络智慧服务能力,难以有效承载新型云网融合环境下多样且差异的业务类型和服务需求;现有网络标识的创新技术(如,身份标识、地理标识、内容标识等)在业务支持普适性、寻址方式灵活性、共存互通兼容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少面向多维目标对象的灵活统一标识和寻址方法,已成为现阶段网络基础设施中制约云网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云网融合的应用行业和场景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生活、AR/VR、自动驾驶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对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有更高要求。传统 IP 网络技术采用“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难以对时延敏感、大带宽、高可靠等差异化需求业务提供定制化的精确服务质量保障,无法对新型云网融合业务提供无损确定性、稳定高可靠等高质量传输需求,严重制约着云网融合系统在公共网络、行业专网等的应用推广与部署。
2.4 资源适配差距分析 云网融合提倡的“一体化供给、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核心理念,要求网络基础设施对异构多维资源进行精细化的管控和适配。然而,传统网络体系的“细腰”模型导致应用和网络仅能通过单一IP 关联进行静态资源配置,导致业务和资源适配松散、多样化业务需求难以理解,难以支持业务意图的准确表征及资源协同调度;此外,现有网络技术创新体系“烟囱林立”,节点的跨网交互受限、资源的跨网调度低效,无法适应新型云网融合环境对网络协同管控的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业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