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龙类是恐龙中最独特的家族之一,也诞生了众多老面孔和新面孔。有一种角龙的名字相当霸气,使用了古希腊神话中恐怖妖怪梅杜莎来命名,它正是梅杜莎角龙。
长着头盾和大角的进步角龙类基本上都是在北美洲发现的,梅杜莎角龙也不例外。第一块梅杜莎角龙的化石发现于1993年,地点位于美国的蒙大拿州。之后经过了7年的清理和研究,在2010年出版的《长角恐龙新视角:皇家泰勒博物馆角龙研讨会论文集》上,收录了一篇名为《来自蒙大拿州朱迪斯河组一新开角龙亚科角龙类》(A New Chasmosaurine Ceratopsid from the Judith River Formation,Montana),描述并命名了梅杜莎角龙。
朱迪斯河组 露头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发现恐龙化石的具体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梅杜莎角龙的属名“Medusaceratops”来自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梅杜莎(Medusa),她的头发全部由毒蛇组成,而梅杜莎角龙头盾顶部和两侧的骨质褶边结构就好像向两侧伸出的蛇发一般。梅杜莎角龙的模式名为洛基神梅杜莎角龙(Medusaceratops lokii),模式种名来自北欧神话中的洛基神(Loki),洛基神狡诈喜欢恶作剧,能够通过随意变形来混淆视听,而美杜莎角龙在正式被命名前也因为不同的观点造成分类的混乱。梅杜莎角龙的名字中有来自两大神话体系中的神与魔,还真是非常特别。
梅杜莎,图片来自网络
洛基,图片来自网络
梅杜莎角龙属于大型角龙类,其体长可达6米,体重约2.5吨,几乎和一辆小货车一样大。梅杜莎角龙的脑袋巨大,几乎占了全长的四分之一,其眼睛上方的一对额角和巨大头盾是它的标志。
梅杜莎角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大脑袋之外,梅杜莎角龙的身体粗壮,以强健的四肢站立和奔跑,身后的尾巴却很短。在梅杜莎角龙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皮肤,能够起到防御作用。
梅杜莎角龙的化石来自于朱迪斯河组(Judith River Formation)地层,其年代为距今775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朱迪斯河组可是角龙类的乐园,目前已经发现的角龙类包括有艾伯塔角龙(Albertaceratops)、爱氏角龙(Avaceratops)、角龙(Ceratops)、朱迪角龙(Judiceratops)、墨丘利角龙(Mercuriceratops)、独角龙(Monoclonius)、钉盾龙(Spiclypeus)。
各种角龙类很容易让人迷糊,图片来自网络
角龙类看上去似乎都一样,该怎么辨认梅杜莎角龙呢?根据正模标本(WDC DJR 001),梅杜莎角龙的头顶每侧有三个明显的上顶骨,其中第一和第二上顶骨较大,基部宽,顶部向前向下强烈弯曲,第三上顶骨较小且呈三角形,与鳞状骨两侧的皱边结构相似。整体看梅杜莎角龙的头盾两侧,一共具有七对皱边突出,其中三对是上顶骨结构,这可是确定梅杜莎角龙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梅杜莎角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梅杜莎角龙的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一共发现了三具梅杜莎角龙的化石,其中一具名为“Amer”的化石被位于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同时也出现在博物馆的LOGO之上,所以大家去广州玩可以去博物馆一睹它的真容啊。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logo就是梅杜莎角龙,图片来自网络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的梅杜莎角龙,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