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防止造成科学教育的数字鸿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建议,要把手机还给孩子。“当然,还给孩子的是干净的手机。”他表示,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让孩子屏蔽掉游戏,屏蔽掉无聊的短视频,这样孩子有了终端,有了网络,就可以学得很好了。
人工智能时代,不让孩子使用手机,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可如果孩子使用手机,又怎么防止手机成瘾、沉迷游戏等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还给孩子干净的手机”,从技术手段上没有问题,但仍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给学生“干净”的手机,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严格要求所有平台都实施未成年人模式,并丰富未成年人模式内容;二是家长(监护人)要尽到监护、引导责任,帮助孩子养成健康上网习惯,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把手机还给孩子的建议,就是针对这一管理规定。
去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落实中小学校园与课堂手机禁令,于是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怎么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学校是否要配备专门的人工智能教室开展教学,还是只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人工智能知识、技术?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因此,确实有必要把手机还给学生。而要避免学生沉迷手机,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求所有平台都实施未成年人模式,所有未成年学生在使用手机时,都用未成年人模式。当前的问题是,未成年学生上网、使用手机,一些平台并未强制要求他们使用未成年人模式。因此,建立强制使用未成年人模式机制,并丰富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是“干净手机”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是家长(监护人)必须尽到监护责任,包括控制上网、使用手机时间。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引起广泛关注。这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识别网络不良信息、保护隐私、反对网络暴力凌等。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需要各方携手努力,形成更强保护合力。
文/熊丙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