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神经元示例 (网络供图)
有网友问:思考问题时,是调用知识图谱,还是类似于神经网络大模型?
“知识图谱”这个概念就不用解释了。而所谓“神经网络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既专业又热门的用词;它所指的是,由无数实现智能化的程序模块连接构成的庞大且复杂的网络,类似于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构造。
我的回答是:两者都不是,又都有点关联。
要解读这个回答,需要回到人类进化早期。
知识图谱和神经网络这些概念,是现代人在高度概括人类认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进化之初,思维逐渐形成的时候,并不会如问那样发生。
思维是进化过程中人脑本能的活动,它通过感知、联想、演绎、归纳、储存和调用储存,即记忆等活动,实际上是脑细胞神经元生物电和生物化学反应的流动而展开的。人脑思维的过程一般集中于一个点或域,调用关联的感觉、认知和已有经验(包括大脑记忆和外部储存如书籍资料或他者积累)等,是一个神经脉冲不断推动伸发的过程。从感知外部事物,调用记忆或外部储存来说,类似于提问所说的启用知识图谱,但并不依赖有没有“图谱”。因为“图谱”这个概念表达的是被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思维或许涉及,或许并不际遇。
人脑神经系统,比当下AI所谓神经网络的构成复杂得多,工作机制也不一样。人脑思维的时候不会像AI那样依赖所谓大模型。AI是由巨量的程序模块组成的,面对的是千千万万思维点或域,所以需要庞大的模型,也因为如此,AI的工作非常模式化,依从事先设定的闭环逻辑公式。所谓闭环,是指:任何程序模块,其逻辑必须严密闭环,不留歧路或缺口,否则程序运行将出现紊乱或漏洞(bug)。而人脑,思维并不模式化,它可以聚焦于点,也可以随机跳跃、自由分散,或探面,或解团,没有止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创造力。
所以,人工智能和人脑智慧是两种不同的智能系统: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生物的;一个是闭环受动的,一个是开放主动的;一个是从动生成式的,一个是主动创造性的。
厘清了这种区别后,我们就得面对两个问题:1、哪一种智能最具群体重视的普适性?2、面对未来,两种智能同场竞技,人何去何从?
回答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人工智能的优劣和发展由专业领域决定,为之着力的人群毕竟是社会群体中的极少数。而人脑智慧却是所有人类成员不可或缺的。所以,后者的开发和提高最具重要性和普适性。
这里的讨论是面向大众的,智慧建设也是对每一个人有益且必要的,特别是人类的后来者。所以,笔者后续将弱化人工智能专业性知识介绍,将焦点汇聚到人脑智慧发展的重心上。
这样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面对未来,作为人类个体,在智能的两条赛道上最优选择是哪一条?
笔者已经强调过,智能是分层级的,AI只是仆从高层智慧的工具。所以,过多依赖人工智能替代人脑工作,至少有两个副作用:1、根据用者则发达,不用则退化的自然法则,荒疏了自身智慧的发展。2、人工智能需要人脑不断补充养料,或许使用者就是供养者之一,而带来的结果却是,AI愈来愈聪明,因为它综合吸取大众智慧,而个体曾经超越AI的智能贡献殆尽,再根据前一条,个人智慧愈来愈荒废,只能习惯地成为AI的奴从。站在社会层面,可能出现如下场景:高智商群体操纵AI,AI统治依赖人工智能的普通大众,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这有点像科幻小说的场景,但发展下去现实并不危言耸听。
我们讨论过,人工智能既是科学的,也是文化的。从文化角度讲,必然包含伦理属性。所以,就像武器,本身是科技的,但既可作为自我保卫工具,也可以用来攻击他人。AI同理,既可以服务人类,也可以作乱人类。
所以,对于未来,每一个个体,特别是人类后来者,加入哪一条赛道,最优选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