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聚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上创造新经验。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打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为超大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增添新动力,加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助力实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新跃升。今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攻坚年”,深入实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八大行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效能。
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产业融合,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映射,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步互动,为超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管理工具。一是聚焦“虚实互联”,推动虚实工厂同步运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核心企业创建虚拟工厂数字模型,精细化模拟生产全流程,动态监测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全流程动态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实现远程监控、信息共享、故障预警、预测性维护一体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聚焦“数字经济+”,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大数据整合、大模型应用、产业预测功能,拓展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破除传统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不善转、不愿转”的困境,实现全方位、全链条、全行业改造,助力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辅助运用数字交互引擎技术,增强行业实时能力与交互能力,加快“实数”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是聚焦“点、链、圈”,构建数字孪生产业体系。加强智能工厂建设的制度保障,放大数字孪生技术的赋能效应,制定工业数字孪生共性技术开发路线图,攻克核心技术、高端装备、高精软件等瓶颈。统一企业数据共享标准,构建城市数据中枢,借助“数据资源运营+应用场景模型”的数据服务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共享,实现无缝对接,打通供需壁垒。制定相关产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标准,深入研究数字孪生产业应用的法律法规,重点支持政企协同共建产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孪生产业集群生态圈。
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加强三级治理中心智慧建设。围绕“城市大脑”“实战枢纽”“联勤联动”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迭代升级政务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孪生的赋能效应,推动市、区县、镇街三级整体贯通、协同联动,实现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空间治理一体化。一是建设“城市大脑”,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全域覆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和利用,排查市内治理“死角”,统筹部署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绘制时空一张图,实现全市概况一图全览。整合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治理难题,集中研讨、处理、解决与反馈,优化横向与纵向、线上与线下双网格治理工作流程。二是优化“实战枢纽”,推动数字孪生赋能区县融媒体。以区县为单位,学习北京市海淀区等地融媒体中心的先进建设经验,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搭建“数字孪生社区”创新探索构建数据枢纽型媒体。要提升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反馈能力,加快建成融媒体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嵌入耦合机制,实现“舆论引导+综合服务+社区枢纽”的统一,将媒体的舆论引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三是强化“联勤联动”,推动建成示范性数字孪生社区。整合全市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破除“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从街道细化到楼栋,从楼层具化到住户,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加速改造城区老旧小区,综合考虑居民诉求与城市发展,重新进行社区规划布局,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建设数字孪生社区,联动数字孪生总集成总承包商,培育数字孪生社区建设的标杆典型。
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城市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超大城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守住安全防线,丰富智慧生活,擘画便捷、高效、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孪生城市蓝图,进一步彰显城市温度,让幸福“出圈”。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绘制社区组织图谱、社区知识图谱、社区资源图谱、社区服务图谱,以步行15分钟的路程范围为服务半径,打造集餐饮、娱乐、文化、体育、医疗、商业等多领域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邻里中心。深度融合大数据、城市服务与民生服务,精准分析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聚焦韧性治理,打造三维全景动态监测监管平台。坚持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建立全域数字化标识与立体泛在感知的全域感知机制,利用立体全景图精准识别风险突发信号,提升社会风险感知的敏锐度,着重标注易发、高发风险点,划定风险重点防控区域。三是践行整体智治,探索“物感+人感”的智慧城市路径。以数据安全为前提,搭建全市互通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对常住居民的统一归口、动态管理,辅助政府科学决策,提升“物感城市”水平。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大数据分析与全域感知功能,结合区域特性,科学精准感知人民的需求变化,优化服务资源配置,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创建具有人文特性的“人感城市”。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