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不是靠8小时上班研究出来的?
创始人
2025-04-22 03:21:40
0

前不久,在某网站上,有一个话题引起热烈讨论:如何看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说“科学不是靠 8 小时上班研究出来的”?

这句话的背景是,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刘嘉麒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说道:“做科学应该潜心敬业,孜孜以求。我跟我的学生说,你想靠8个小时上班来搞科学,就不要来了。科学是忙出来的,科学得下功夫。”

一时间,有人赞同,也有人提出疑问:难道搞科学研究也要倡导加班文化?

如果真像后者这般理解,恐怕误读了刘嘉麒院士的意思。实际上,他只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戳破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并非简单的任务分配或时间管理所能涵盖,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热爱和执着,一种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和传承,而这种热爱和执着不会存在8个小时的时间区间。

事实上,刘嘉麒院士本人也是如此做的。83岁的刘嘉麒院士,已经从事地质科考60余年。他的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曾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他却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教学的第一线,每天晚上九、十点以后是他的夜班时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

其实,如果我们考察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已经深深融进他们的血脉里,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段,他们都会保持着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敏锐性。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科学家一天24小时都被用来搞科研。科学家不是机器人,也是有血有肉的躯体,也需要吃饭、睡觉、休闲放松或娱乐,但真正热爱科学事业的人,不管他是在8小时的正常上班时间,还是一天之中的其他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调整到科学探索的状态,这来自科学研究的直觉。

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开拓性的研究,行走的大都是还没有人踏足的荒原地带,进行这样的研究和探索,经常遭遇的都是失败,很多人可能在遭遇了99次挫折和失败之后,才会换来一次新的突破和进展,而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然而,往往那一次成功的火花,可能并不诞生于8小时的上班时间,而是在其他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抓住了这样的灵感和机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而名垂青史或者轰动整个世界。比如,古希腊百科式科学家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据说是坐进浴缸看到水从浴缸中溢出来时,意识到可以用排水的量来评估王冠的密度,从而评估其含金量,并以此判断金匠有没有偷国王的金子。再比如,德国化学家弗里德利希·凯库勒对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苯分子结构一直苦思不解,有一天他梦见一条蛇的蛇头咬住了蛇尾,形成了一个环,从睡梦中惊醒的他由此画出了苯的六角环状结构,而后的研究表明他画的结构是对的。还有英国物理、化学家道尔顿,他是在为母亲买袜子时,发现自己和弟弟的色觉与其他人不同,由此发现了色盲病。如果我们挖掘科学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科学发现的灵感都是在探索过程中的不经意间出现,并且被科学家及时捕捉到的。

科学灵光一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出现的时候抓住了,就能够走向突破之门。如果本着8小时打卡的思维搞科研,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当然,搞科学研究的人,每个都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自己每天喜欢钻研科学问题的时间管理会有很大的不同。刘嘉麒院士常加夜班、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这是他已经形成的工作习惯,并不是鼓励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这样干,也不是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只有这样干才会获得成功。

搞科学研究也有赶时间的时候,譬如现在一些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世界上同时有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都在展开科研攻关,如果你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已经对外公开了一些信息,往往就得趁热打铁、争分夺秒地继续工作,否则极有可能会被其他科研团队站在你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捷足先登。而包括诺贝尔科学奖在内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都是以最先发现为评价依据的。

此外,也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以及众多技术性的研究或者工程性的研究,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否取得巨大成就,除了聪明才智,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汗水,这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浇灌。这也是包括刘嘉麒院士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认为很多时候科学是忙出来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8小时工作时间的事情,科研工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果一个年轻的刚刚入行的科研工作者,认为8个小时之内才是工作时间,8小时之外就关闭自己科学探索的思想阀门,要想取得大的成就是很困难的。

事实上,也正是科学发现在时间分布上的这种特质,真正的科学家工作状态往往也没有上班下班的区别,对科学家的工作时间更应该宽松管理,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尽量给他们创造轻松舒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其始终处于最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够推动更多杰出的科研成果涌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最... 近日,有关华为nova 13系列手机的消息开始多了起来,之前透露的消息暴露,华为nova 13 Pr...
2024信号“最可靠”的四款手...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2024年信号“最可靠”的四款手机,它们分别是华为Pura 70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