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号,在印度新德里开的2025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欧洲航天局(E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双方要在载人航天方面搞深度合作,还要一起搞宇航员训练、空间交会对接系统!
ESA居然还放出话来:未来不排除让欧洲宇航员登上印度空间站的可能性!
这一下把当初那些看好中欧航天合作的,直接就被晾在了太空舱门外,而且还在吹着那冰冷的宇宙风。
这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呢;转眼间便瞧见ESA与印度“勾肩搭背”似的登上了国际头条。这一转折,竟然这般突然?
现在这国际形势,地缘政治越来越敏感。欧洲的航天策略,也变得越来越“扭扭捏捏”,总想在美国划的那个“安全圈”里找平衡,既不想得罪大哥,又想刷刷存在感。
你不跟中国合作,也就算了。现在倒好,你跑去跟一个连载人飞船都还没正经飞过一次、空间站计划还停留在PPT上的国家合作,这这真的靠谱吗?图啥呢?
咱们先扒一扒印度的“家底”看看这位被欧洲“相中”的“新朋友”,到底能不能担起这份“厚望”。
印度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最早提及于2022年便要启动;不过此事却一再拖延,最新消息称要等到2027年的第一季度。而且在把人真正送上天之前,印度还得先展开至少三次无人验证任务,用以保证飞船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都按计划推进,印度宇航员也得等候三年之久才能登上自家飞船,其实这仅仅只是个开始罢了!
印度所规划的那个名为“BharatiyaAntarikshaStation”(简称BAS)的空间站,说真的这名字乍一听确实还挺有气势的,不过实际上却处于遥遥无期的状态。官方的时间表显示,最早要到2028年才会开始发射首个舱段,而整个建成大概得等到2035年前后呢。
对比一下咱们的“天宫”空间站2020年开始建,不到两年就三舱组装完毕,还一波接一波地送航天员上去“出差”这效率杠杠的!
在这场“太空换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扎心的现实:欧洲想继续在太空“浪”但是自己却越来越“飞不动”了。
ESA虽然在一些基础航天技术上还有点底子,但载人航天这一块,一直是他们的“软肋”。当家的阿丽亚娜-6火箭首飞日期一推再推,跟“难产”似的。那个猎户座飞船,也更多是跟着美国混。
现在这国际航天局势正变得越来越复杂。ESA呢,想要在高端航天领域牢牢地“把持住”“话语权”,不过却苦于自身并未掌握一整套的“独家秘技”。
所以跟印度的合作,很可能只是欧洲寻找“曲线救国”的一种策略,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这次在新德里开的航天大会,美国宇航局(NASA)居然“放了鸽子”,直接没去!
印度媒体气得直跳脚,说NASA的缺席“扼杀了会议成果”,印度方面甚至用了“背后一刀”这样的词来形容,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事儿放国际关系里一看,其实也不难理解。美国最近在重新调整太空预算,把宝都押在了那个“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上。至于印度空间站,这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长期工程,美国佬自然就没那么上心了。
美国不给力,欧洲转头跟印度合作,这不就成了一种“曲线救国”的变通方式了嘛!
印度这“小身板”,其实究竟能不能接得住欧洲伸过来的这根“橄榄枝”呢?而且说真的,这恐怕确实还不太好确切地说呢。
印度在2023年“月船三号”成功登月和火星探测上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任务更多是靠着“低成本、巧控制”的路子。
而载人航天,尤其是空间站建设,那技术复杂度可不是一个量级的,还得长期砸钱维护、安排飞行计划,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持久战”。
印度之前比较擅长“以小投入获取大成效”,不过在空间站这件事情上,仅仅凭借“节省开支”或许是难以满足需求的。
从飞船到空间站,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地,验证、测试、调整。这时间表,一旦拖延,合作方的,耐心和信心,可就都跟着,打水漂了。ESA等得起吗?或者说它愿意等那么久吗?这都是未知数。
印度同西方国家开展合作确实比较便捷,不过说真的,它一直坚守着“不结盟”的外交策略,在中美俄欧之间游走起来;而且其进程那是相当顺利。要是未来国际形势有所改变,ESA这艘合作之船,到底能否平稳地航行下去,实际上还真不好说呢。
ESA想靠着印度“再创辉煌”?这事儿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技术上指望不上!政治上探探路子!战略上更像是没办法的办法,“聊胜于无”!
而在这盘错综复杂的航天大棋局里,中国空间站的稳定运行,不靠别人,不瞎折腾,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事做好,赢得的是全世界越来越多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也许未来真的有一天,印度空间站能如期建成,欧洲宇航员也能坐上印度的飞船上天。但在那之前,航天这玩意儿,从来都不是靠着“赶时髦”、“蹭热点”就能成功的,讲究的是一个字——“稳”!得沉得住气,扎扎实实地干!
对于欧洲这波“神操作”,你们怎么看?是觉得他们“高瞻远瞩”还是“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