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达
“DeepSeek流量下滑”“使用率暴跌至3%”,最近,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突然冒出类似论调。更有人宣称其“商业失败”“跌落神坛”,一时引发争议。
DeepSeek真的“凉了”吗?请先跳出统计口径的误区。诸多自媒体引用的数据,无论是年初的7.5%也好,还是如今的3%左右,都是“官网访问量”。然而许多用户使用的是服务商提供的接口,如腾讯元宝、百度等。多平台分流,便捷的本地部署,各行各业争相接入自己的DeepSeek,自然会把“蛋糕”分小。同源数据显示,第三方托管的DeepSeek R1和V3模型的总使用量仍在快速上升,恰恰证明“蛋糕”的总量是越做越大的。
DeepSeek的成功,不在于其垄断市场或是赚取财富,而是其打造的开源生态激活了一池春水。过去的几个月里,有人惊呼“混元、通义等大模型的‘智商’正在迎头赶上”;有人开发技术小白也能使用的AI智能体;也有人将推理大模型用在人形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上;更不必说它在看病买药、投资理财、知识搜索等领域崭露头角。这哪里是“跌落神坛”,分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比市面上的其他AI大模型,DeepSeek确实显得“低调且任性”。创始人梁文锋很少接受采访,技术团队在社交媒体开设的账号屈指可数,而且基本上也只讨论技术问题而忽视用户反馈。或许正应了360创始人周鸿祎最近的发言:“梁文锋根本不想做APP,他的心思全在AGI(通用人工智能)上。”
此前有人预测,深度推理模型R2会在今年5月的某个深夜震惊世界,然而目前仍无消息,有传言称“遇到瓶颈”,也有人说是“团队不满意”,这份慎重反而给了极端论调可乘之机。再看看跟风的“跳梁小丑”们,有的从外网搬数据,不仅把别人的结论抄错了,甚至连数据也没弄对,把“下降50%”说成是“从50%一路下跌”;还有的一边讥讽“缺乏商业头脑”,一边悄悄卖课,让人啼笑皆非。这么看来,远离“七嘴八舌”专心搞技术,果然没错。
与其期待DeepSeek全知全能,倒不如深入了解下黄仁勋都要赞叹的中国AI生态:有人埋头钻研技术,有人开辟应用方向,还有人费力打磨一块不受限制的“中国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家分工做一件事,即便遇到了挑战,办法也一定比困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