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调机构TrendForce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降至1.96亿台,同比减少0.7%,系近十年来首次跌破2亿台关口。
而就在全球电视量减利薄成行业常态之时,TCL电子却交出反周期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TV出货量达1,346万台,同比增长7.6%,稳居全球前二;Mini LED TV全球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176.1%,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预期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将跳涨45%~65%。
这一反差印证了一个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在行业下行期,战略定力比规模扩张更重要。基于此,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TCL电子是如何通过技术卡位、全球韧性、效率优化来构筑增长引擎。
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电视平均开机率预计仅为30.2%,而回望2015年,这一数字为70%。这十年间,视频网站、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视听形态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造成电视大屏的吸引力、影响力持续下滑。
电视行业的寒冬并非周期波动,而是媒介革命下的体验重构。因此,在存量时代,电视行业需聚焦高价值赛道,以技术深度(优化体验)替代规模广度(低价卷量),将电视从“可被替代的硬件”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
这也是为何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时,TCL电子却锚定“中高端+大屏化”战略,并从需求、技术、政策等多处着手,实现在高端赛道的占位。
首先,在需求升维方面,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3086万台,同比微降1.8%,但零售额却同比大幅增长15.7%,达到1271亿元;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也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高端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44%,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中国高端电视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04%,出货量增长139%。
虽然销量承压,但电视市场的零售额却在增长。之所以有如此反差,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电视的大屏化、高端化、AI化等需求不断加强,电视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基于此,TCL电子构建出包括T6L Pro、T7L Pro、Q9L Pro、Q10L系列在内的完整Mini LED产品矩阵,覆盖从中高端到旗舰的全尺寸、全价位,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也将Mini LED从技术选项变为高端标配,带动65吋+大屏销量激增。今年618期间,TCL不出意外地拿下了京东、天猫平台的电视品牌成交额冠军。
其次,作为Mini LED电视的开创者,Mini LED技术是TCL电子在全球高端市场的杀手锏。
在2019年以前,高端市场的玩家主要是韩系厂商,他们主导的OLED技术凭借自发光、对比度高、视角广等优势,一度挤压着传统LCD电视的生存空间,直到Mini LED的出现。
要知道,OLED技术尽管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漏光烧屏、良率低、成本高等缺陷,难以实现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而从技术原理上讲,Mini LED本质是LCD的升级版,采用高密度微缩LED芯片作为背光源,配合精细分区控光技术,显著提升亮度与对比度。结合量子点技术,其在画质媲美OLED的同时,具备成本更低、寿命更长及更大尺寸适应性优势。
因此,凭借着技术先发优势及原有的LCD产能基础,TCL电子得以在这一轮显示技术变革中撬动高端用户迁移,实现“弯道超车”。
据了解,截至2025年一季度,TCL电子拥有的Mini LED相关专利超过240项,全面涵盖了包括光学部件、模组架构、画质算法在内的各个关键领域。2024年12月,TCL电子以万象分区、量子点Pro 2025、伏羲AI大模型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完成QD-Mini LED技术升级,再次刷新Mini LED的技术天花板。
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一季度Mini LED电视出货量同比激增159%,而OLED仅增长10%。对此,Counterpoint给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Mini LED”的结论。
此外,国内“以旧换新”政策也催化了中高端需求,而国补政策的设计,对主推大尺寸Mini LED的厂商尤为有利。
例如,政策规定单件家电补贴上限为售价的20%,不高于2000元。消费者在同等预算下,倾向于选择更大尺寸的电视以充分利用2000元的补贴上限。同时,20%的补贴比例恰好处在中国厂商Mini LED产品的核心价格区间,也显著提升了用户购买意愿。
随着2025年国补政策的延续,中国电视市场的大屏化趋势预计将得到加强,TCL电子的增长态势也有望持续。
近些年,随着电视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对于许多中国电视厂商来说,出海寻找市场增量逐渐成为共识。但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电视厂商的路径选择能力又成为了考验。
而据了解,近十年间,TCL电子海外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38%提升至2024年的58%。其中,TCL电视海外市场收入占整体电视业务收入超过68%;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5.6%逐年增长至 2024的13.9%,已稳占全球前二的位置。
TCL电子之所以能在海外取得这样的增长,离不开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协同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建立了从上游的半导体显示材料、面板、模组到品牌整机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中国企业,TCL展现出了卓越的整合与协同能力。
这种全产业链的贯通,让TCL电子得以依托TCL华星面板优势,实现核心技术自主与大屏成本管控,进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交付能力,支撑全球爆款产品的持续放量。同时,产业链端业务也能服务于其他品牌,创造营收,再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反哺自有品牌以提升盈利能力,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二是在地化运营
TCL很早便在波兰、越南、墨西哥、巴西、巴基斯坦等地持续布局,并且不只是布局生产,还包括本地采购、本地用工、本地营销,把国内的整体运营能力体系复制出去。
TCL电子CEO张少勇曾把这种出海逻辑总结为“灯塔”模式和“铁三角模型”:所谓灯塔,就是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个重点国家进行深耕,然后通过这个国家覆盖其他国家。比如在东南亚,TCL会深耕越南和菲律宾,在南美深耕巴西,如此一来,在每个国家的业务模型就呈现“铁三角”状态,从而实现渠道、工厂和当地供应链的打通。
据悉,TCL电视全球年产能超3000万台,海外工厂制造比例约为2/3,完全可以敏捷、高效地满足全球各地市场需要。
而这种用在地化运营扎根替代出口贸易,不仅能增进海外营收,也能规避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例如,按照欧盟法律,如果是进口电视整机,税率为14%,而以零部件进口+欧盟本地组装的模式,税率仅为2%。
三是品牌强渗透
为了深耕全球,除了供应链,TCL在营销层面也做了在地化布局,设立了中国、北美、欧洲、亚太、拉美、中东非六个营销本部,用当地人才来运营当地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在北美,TCL赞助NFL职业橄榄球大联盟赛事;在欧洲,TCL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足球国家队签约合作;在南美,TCL连续三届成为美洲杯官方合作伙伴......今年2月,TCL正式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计划),开启全球化新时代。
这种针对地区特色与顶级赛事的精准营销,让TCL的营销效率与品牌价值得到快速提升。据 GfK和 Circana零售数据显示,TCL电视在海外近20个国家的零售量排名稳居前三,在美国这个重要区域,保持了前二的市场份额。
四是效率再优化
在TCL电子的盈喜预告中,将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一部分归效率再优化。通过大宗采购对冲面板价格波动,数字化转型与自动化升级提升生产制造、物流仓储效率,使得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整体费用率进一步降低、费用结构更加优化。
而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反哺技术研发,形成“降本—创新—溢价”闭环,彻底告别“以低价换销量”的旧逻辑。
可见,TCL电子的业绩增长,本质是其战略卡位与全球化运营效率共振的结果:通过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定义高端标准,借助供应链韧性保障盈利空间,最终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
而其当前连续稳居全球前二的出货量排名,叠加Mini LED领域的领导地位,也将推动品牌从“中国制造”向“全球科技品牌”的认知升级,削弱纯价格竞争依赖。
据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单位发布的《AI电视白皮书》显示,2024年泛AI智能电视的产品渗透率超过70%,“AI将成为智能电视原生能力,推动视听、交互、服务体验全面升级”。
就像前面提到的,目前能撬动电视市场增量的,恐怕不能只是“家庭娱乐终端”的定位,终极目标或在于“场景解决方案”。因此头部企业仍需进一步突破软硬件边界,实现跨设备无感协同。
而当前行业集体押注AI,TCL电子也不例外。只不过,相比于搜索内容、语音交互等系统级层面的创新,TCL电子还是更倾向于从云端、终端下手,以提升电视的影音体验为重心:
这种云端和终端相结合的AI画质全链路优化方案,能显著提升低质量片源表现。例如,可将1080P流媒体或经典老片的低分辨率内容,智能优化至更高清、甚至接近4K的清晰度与动态效果。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硬件限制,更大程度释放了Mini LED显示潜力,重塑行业画质标准。
“第四代液晶电视”Q10L系列新品,搭载了全新升级的TSR AI独立画质芯片
此外,TCL也将AI应用覆盖到了电视、AR眼镜、家电等多个品类,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生态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愿为画质提升、无感交互、节能管控等AI功能支付溢价的人群占比仍较为有限。并且,在海信“端—边—云”全栈AI布局和小米互联网生态的夹击下,TCL也需警惕投入千亿的显示产业链与伏羲大模型沦为参数竞赛,而非体验革新。
总之,虽然国内电视销量承压,但电视的大屏化、高端化、AI化等趋势,却在推动电视行业的结构性升级。而对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也为电视厂商开辟着新的增长曲线。
TCL电子的逆势增长正是印证了行业发展的新逻辑:在总量见顶的市场中,低效扩张终结,技术卡位与全球化运营效率是破局关键。未来市场,属于能同时驾驭技术浪潮、地缘变局与组织韧性的价值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