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张江集团
界面新闻记者 |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晨曦洒进上海张江科学城模力社区,在T1栋的6层公共区域,一座大数据实验室正处于紧张筹备之中。
作为上海市首批数据创新实验室、浦东新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核心平台和张江科学城数据赋能先导产业关键载体,实验室将以医疗健康数据为突破口,深化数据要素配置机制,构建“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数据开发利用体系。
这座预计今年8月在模力社区正式投入运营的实验室,将成为浦东新区健康医疗数据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亦是张江科学城借力大数据,赋能三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切入点。
历经33年发展,张江科学城在科技创新领域已形成一系列重要布局:2座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以及100多个孵化器。
张江科学城2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总营收达到1.3万亿元的2.2万家企业,其中营收百亿以上企业超10家,五十至百亿企业26家。科学城内,三大先导产业营收超4700亿元,贡献了整个浦东新区的一半。
回顾过往,张江科学城当前所呈现的蓬勃创新生态,正是国有资本、民营企业与外国资本三股力量协同发力的产物。
推动创新策源
国有资本不仅是“耐心资本”,更是打造创新生态的“基石投资者”。通过国有资本全链条整合资源,张江科学城构建起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
2024年7月,上海创药孵化器在张江科学城的张江药谷正式启用,成为国资赋能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最新案例。
这一由张江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建的标志性项目,将加速高校科研院所新药“从0到1”的转化过程,促进原创新药孵化平台跨越发展。
入驻上海创药孵化器的企业可享受张江药谷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和空间服务,运营方还将与入孵企业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孵化新模式。
今年7月,中科创星在张江科学城宣布,其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首轮募集,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等19家有限合伙人(LP)参投,总规模达到26.17亿元。
这是中科创星首次在长三角设立的硬科技创投基金,基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发生。70%的基金资金将投资于早期硬科技项目,服务“从0到1”阶段的原始创新;30%的资金将投资于成长期项目,助推技术“从1到10”的熟化应用。
国资以“耐心资本”的定位助力张江腾飞,可以追溯到2004年。
张江集团当年成立科技投资平台张江科投,兼具投资、贷款、孵化、培训等科创服务功能,在投资领域定位于“投早投小投科技”,长期赋能被投资企业。截至2025年6月,张江科学城已经跑出4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均获得了张江科投的投资。
培育创新先锋
民营企业占到张江企业总数的七成以上,是张江科学城创新的主力军。
2015年,在张江的一处孵化基地中,怀揣着“用机器人科技赋能人类生活”梦想的傅利叶悄然启航。创始人顾捷以康复机器人为突破口,开启了在张江的创新征程。
彼时,智能机器人领域尚显荒芜,傅利叶仅是一个员工总数仅有3人的小团队。张江却以其独有的包容与开放,接纳了这颗创新的种子,张江科投通过“投贷孵学”模式,为其提供首笔天使轮融资,并协调张江集团旗下物业以优惠租金支持企业。
借助于张江“雪中送炭”的扶持,傅利叶在成立第一年便完成首款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原型开发。
2021年,傅利叶从张江孵化器毕业,落地张江机器人谷特色产业园,这座园区汇聚了ABB等70余家机器人赛道企业和机构,为傅利叶与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创造了更多可能。
张江机器人谷,图片来源:张江集团
2023年,已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傅利叶,发布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在业内引起轰动。2024年,性能更优的第二代产品GR-2接踵而至。2025年,傅立叶再进一步,推出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
今年年初,傅利叶宣布完成近8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包括张江科投在内的多家机构共同参与。
依托成熟的产业生态,张江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产业链等全方位资源,还通过“耐心资本”的注入,为初创企业和优秀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提升创新能级
外资的深度参与,是张江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关键驱动力。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国际资本,也通过产业协同与人才流动提升了张江科学城科创生态的能级。
1994年,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在上海打下第一根桩基,成为首家入驻张江的跨国药企。
当时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尚在萌芽阶段,而罗氏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开启了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的战略布局。从最初的生产车间到如今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罗氏在张江迈出的每一步,都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崛起同频共振。
初入张江时,罗氏选择以抗流感药物“达菲”等核心产品本土化生产为切入点,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局面。2004年,罗氏中国研发中心成立,成为跨国药企在华首个独立研发机构,聚焦肿瘤、免疫等领域的创新药开发。
此后罗氏不断加码,2015年投资1.8亿美元(约合12.8亿元人民币)扩建研发中心,引入全球领先的自动化实验室;2019年追加8.6亿元,将研发中心升级为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赋予其早期药物发现的全链条职能,实现“中国研发、全球申报”的突破。
罗氏中国加速器,图片来源:罗氏
2021年,罗氏中国加速器在张江落地,这是其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临床资源等全方位支持,加速器已孵化20余家本土创新企业,推动抗肿瘤新药、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落地。
这种无国界的合作模式,让罗氏实现了“从技术输入到研发输出”的转变,也让张江成为全球创新链上的关键节点。
2025年5月,罗氏再度宣布投资20.4亿元,在张江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这是罗氏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新基地将用于“罗视佳”的本地化生产,造福眼底病患者。
扎根张江的30余年,罗氏累计投资已超百亿元,其收获的不仅是商业成功——中国已成为罗氏全球第三大市场,更通过与本土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将中国变为公司业务创新的策源地,也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从“跟跑”向“并跑”跨越。
在罗氏的“带头效应”下,礼来、勃林格殷格翰、阿斯利康在内的欧美成熟药企先后落户张江,进一步扩充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阵容。与罗氏类似,他们也带动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从而提升张江科学城的创新能级。
“上海将加快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开放发展,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7月7日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中明确上述目标。
国资、民资、外资在张江科学城的蓬勃发展态势,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生动注脚,也是张江科学城得以成为上海科创策源地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随着张江科学大数据实验室等项目落地,张江科学城的创新生态有望迎来新一轮升级,从而催生更多颠覆性技术,助力其成为全球科创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