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振华重工
导语
近日,上海经信委官微发布了题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AI正悄然重塑“上海制造”金字招牌》的文章,报道了公司在AI赋能生产制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现将相关内容转载如下:
上海长兴岛,振华重工的涂装生产线上,一台台港机的大车部件正在等待“机器人”为其上漆。而在过去,这一具有吸入风险的操作基本全靠工人手工喷漆完成。
“机器人”能够像熟练工一样,识别港机外观并规划喷涂路径,这少不了AI与视觉识别技术的加持。去年,振华重工新投产了港机大车部件的智能化涂装生产线,相比原来的手工涂装作业,生产周期缩短了90%,场地利用率提高了58%,油漆用量也节约了10%以上。
这一AI应用只是上海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的一个缩影。在7月25日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发现,参会企业除了AI公司,最多的就是制造业企业。
在2024年上海市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中,制造业被列为上海力推垂类大模型应用的6大行业之一。如今,AI应用已经在上海超半数的重点行业中“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垂类大模型正在投入实际生产应用。
上海是全国制造业的桥头堡,也是AI产业的先行兵,上海试水“AI+制造业”的优势毋庸置疑。
上海的实践更是证明,AI不仅可以代替人进行重复性、危险性劳动,更可以完成人类完成不了的任务。
振华重工首席数字官赵子健举了一个加工钢板的案例。过去,一块钢板要加工成零部件,需要工作人员使用模拟软件,将小块板材合理地排列在大块板材上,尽可能地用足大块板材,减少浪费。但人的模拟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板材一般会保留一定的废料率。
今年年初,振华重工在数控排版的应用场景中进行AI改造后,振华重工的数控排版软件可以支持一键式全自动将零件套排到对应厚度对应材质的钢板上,将排版工序版面调整过程的效率提升约50%,并进一步提升原材料的利用率。
“在计算方面,AI的能力远比人要高。”赵子健认为,在这类模拟计算场景面前,AI应用的潜力还很大。
在“模塑申城”方案的牵引下,上海不少制造业企业正联手AI企业开发垂类大模型。近几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奖,也有“AI+制造”垂类大模型的身影。比如,振华重工基于书生·浦语大模型研发的制造交付智能体,能实时处理每个项目不同生产制造环节的各类信息,将原来传统获取信息的时长从小时、分钟级直接缩短至秒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