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那个曾经对我们爱答不理的高冷“班长”现在也跑出来酸溜溜地说:你们这样搞,太不“国际化”了格局小了啊!
大家知道,在咱们的“天宫”建成之前,天上最牛的“房子”是国际空间站(ISS)。那可是个由16个国家共同搭建的“太空大别墅”,由美国和俄罗斯当“房东”。
按理说这是全人类的科技结晶,谁有本事谁上。可偏偏有人给我们设了个“门禁”。
早在2011年,美国就弄出个蛮横的“沃尔夫条款”,明确写着: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任何中国官方航天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
这一“拉黑”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从神舟飞船到天宫一号、二号再到今天功能齐全的空间站,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人家不带你玩,咱就自己埋头苦干,一块块砖、一根根螺丝地自己造。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宽敞明亮,设施齐全。
当年那个把你踢出群聊的“群主”突然在群外大喊:“喂!你怎么在自己的新群里只讲中文?太不合群了!”这脸皮莫不是纳米材料做的?也太厚了点吧!
说实话在“天宫”里用全中文,真不是为了给谁“上眼药”。为了安全,为了效率,为了咱们航天员的命。
太空是什么地方?那不是在微博上打嘴炮,发错了还能编辑。在失重、高辐射的环境里,任何一个操作都性命攸关。
我们的航天员,从训练到手册,从模拟到实操,每一个口令、每一个按钮、每一个应急预案,全都深深刻印在他们的中文母语思维里。
危急的时候,零点几秒的反应时间,靠的是母语形成的肌肉记忆,还是靠着结结巴巴的“中式英语”?
在“天宫”中文不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就是安全锁,是效率阀,更是我们几十年来自力更生、从无到有闯出来的尊严。我们自己的房子,用着自己最顺手的语言,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美国人是真的在乎那几个汉字吗?他们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怕自己落后了。
咱们的“天宫”由三个舱组合起来,变成了有六个房间、两个客厅、两个卫生间的太空住所,能同时让6个人长期居住,科研项目安排得很满,未来值得期待。
而另一边,曾经辉煌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是个“年迈的老兵”,设备老化,缝缝补补,预计2031年就要“退休”坠入太平洋。
此消彼长之下,未来十年,谁将是太空中最活跃、最先进的载人平台?答案让某些人“心态崩了”。
他们无法接受,那个曾经被他们封锁、被他们看不起的“追赶者”,如今不仅追上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准备“弯道超车”了。
于是“语言”就成了一块最好用的遮羞布。打不过你,我就从道德上、从“国际格局”上PUA你。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可历史的“回旋镖”,总是打脸打得又快又狠。
当年苏联的空间站,用的是俄语;美国自己的天空实验室,用的是英语;
国际空间站,也是英语和俄语双语并行。怎么到了中国这儿,用母语就成了“文化封闭”了呢?这双标玩得也太溜了吧!
当美国媒体还在为“语言”问题上蹿下跳时,世界其他国家早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的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们,早就开始吭哧吭哧地学中文了。
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就曾公开表示,他非常希望能登上“天宫”,并且自己的中文已经好到可以和中国同事开玩笑了。
看到了吗?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语言壁垒”,只有“实力壁垒”。
当你的平台足够先进,足够有吸引力时,别人会主动来适应你。
连当初那个高冷的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前阵子也改了口风,态度放低说:“跳探戈得两人,我们希望能合作,”
我们的大门当然是敞开的,但规则得按我们的来。想上我们的“天宫”?可以先把中文学好吧。这不叫霸道,这叫现实。
别再纠结“天宫”上有没有写“Welcome”了。他们真正害怕的,不是今天听不懂中文,而是未来,不得不听懂中文。
这份由我们自己书写的底气,真提气!同意的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