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去造谣不同,如今利用AI批量制造虚假信息,危害更甚。图/IC photo
“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等乱象,将被集中整治。
据报道,中央网信办决定自7月2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自媒体”运营行为,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整治利用人工智能(AI)生成合成技术,仿冒他人,或编造社会民生等领域虚假信息,欺骗公众。
近年来,AI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但也催生了利用其炮制虚假信息的新问题。不夸张地说,有效整治AI虚假信息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前,从合成以假乱真的明星绯闻视频,到捏造耸人听闻的社会突发事件谣言,再到传播专业领域的伪科学内容,AI虚假信息的身影已然无处不在。
如日前就有媒体报道,7月20日,一条关于“湖北宜昌游船侧翻多人落水”的新闻引发关注,后经核实,正是利用AI技术炮制的假新闻,甚至配以AI处理的虚假图片以增强迷惑性。
相对于过去传播生态下的虚假信息,AI虚假信息的危害性更值得警惕。AI生成内容逼真度极高,普通民众仅凭肉眼和常识往往难辨真伪,误导性更强;尤其在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冲击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加之,AI炮制虚假信息成本低、效率高,海量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不仅严重侵蚀网络诚信基础,而且挤压优质内容生存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阻碍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而治理AI虚假信息,又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随着技术进步,AI虚假信息在形式和内容上也不断迭代升级,与真实信息的界限愈发模糊。这使得传统的信息甄别手段往往力不从心。此外,溯源追责也更具难度,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惩处。
因此,面对AI虚假信息的严峻挑战,必须注重源头治理,并多管齐下、协同共治。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健全标注机制,切实优化信息来源标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等功能设置,在信息发布流程的显著位置提供标注选项,为用户开展相应标注标识提供便利。这算是源头之治的基础性一环。
应该看到,“自媒体”作为当前一个重要的信息发布主体,在杜绝AI虚假信息上,理应守土有责。而明确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标注,不仅是对发布程序的一种规范,也利于提高用户的警惕性。
但要注意的是,相关标注要求其实之前就有之,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敦促平台强化执行力度。此次整治行动还专门要求,应标未标的信息,不得进入算法推荐内容池。这一点若能得到严格执行,必将释放更强的约束力。
此外,AI炮制虚假信息的“能力”更强了,也要求平台应加强相应的技术研发,切实提升识别和拦截AI虚假信息的“技防”能力,从源头压缩其传播空间,并打消发布者的侥幸心理。同时,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更加重视对公众关于识别AI生成信息的常识教育,提升社会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根除AI虚假信息,贵在持之以恒。除了规范“自媒体”运营,长远来看,让AI虚假信息失去兴风作浪的空间,必须久久为功,充分凝聚监管部门、平台、行业协会等各方合力。以此次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快推动AI虚假信息治理从“雷霆打击”到常态化防范、制度防御的进阶,值得期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