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行业迈入深度存量竞争时代,服务正在成为品牌价值重塑的关键变量。近日,中国移动发布“十项服务承诺”,主动将用户长期吐槽的“难点”纳入制度化改造的“要点”,以务实手段回应用户最直观的期待。这些承诺涉及业务办理时限、退订流程优化、套餐透明变更、骚扰电话拦截等多个高频接触场景,看似日常,却恰恰构成了品牌信任的核心场域。
中国移动此举,并非一次营销层面的形象塑造,而是一场战略意义上的品牌升级。从品牌逻辑看,它是从“资源型”向“信任型”演化的信号;从行业逻辑看,它是运营商在价格、技术、网络等维度同质化后的竞争突围;从社会逻辑看,它是公众对央企服务能力的再审视。就此,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特采访资深专家 北京邮电大学MBA营销课程教授王立新。
01
服务承诺,不只是“用户工程”
更是“品牌工程”
通信业步入深度存量竞争周期,消费者注意力和付费意愿同步趋紧,技术、网络、价格等传统竞争要素同质化程度空前,运营商之间的“差异化想象空间”被大幅压缩。在这种背景下,服务成为最接近用户情绪触点、也最能拉开体验感知差距的品牌“最后防线”。
中国移动率先亮出“十项服务承诺”,表面上看是一次用户层面的“问题回应”,本质上却是一场品牌维度的“信任”。这十条内容涵盖套餐变更、资费透明、退订便捷、骚扰治理、装机限时等,虽无惊人创意,却句句击中用户真实痛点,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与验证性。更重要的是,它以制度化表述回应了公众对运营商服务“长期缺位、临时应付”的固有印象,试图将服务兑现从个案应急转向常态机制。
在王立新看来,这不是“服务的一小步”,而是“品牌的一大步”。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竞争,早已不是靠技术参数赢得尊重,而是靠长期体验赢得信任。品牌的意义,并非“被看见”,而是“被相信”。在复杂的舆论生态中,任何承诺都会首先被质疑为“公关姿态”,也正因为如此,服务承诺的价值才在于持续兑现带来的“现实感知”。如果说过去品牌表达强调的是“说得好听”,那么今天更重要的是“做得清楚”。这正是服务成为品牌战略主轴的深层逻辑。
02
从用户管理到品牌主张
通信服务迈入战略新纪元
服务承诺之于通信运营商,不应只是一次阶段性的“整改项目”,更应成为品牌系统的战略支点。王立新认为,通 信运营商的本质就是服务,而以系统措施支撑服务,是回归业务价值的核心路径。“在存量市场竞争中,价格内卷已到极限,四大运营商都不得不把发展战略转向服务、转向行业应用。品牌战略能提升消费者的价值感知,能形成品牌忠诚度,能稳定利润率,能实现技术、网络、业务类同化之外的心理消费竞争。”
王立新指出,中国移动是“顺势而为的正确之举”。这不仅是对当前市场格局的精准判断,更是对自身品牌基因的延续。他回顾道,早在20年前,中国移动就曾凭借品牌战略建立起超前的市场区隔能力,“构架了‘企业品牌专业化:移动信息专家’+三大细分客户品牌的体系——高端客户用全球通、年轻时尚客户用动感地带、普通消费者用神州行,分别以服务、时尚、性价比等因素驱动市场,十分成功。”彼时的品牌策略更多服务于用户分层、市场占位;而今日的服务承诺,则是以全体用户为对象进行“底层品牌能力重建”。
品牌正在从“传播概念”转为“组织能力”,从“对外表达”转为“内在驱动”。服务之于品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语,而是决定品牌调性与竞争地位的基础构件。中国移动此次选择以服务承诺刷新品牌印象,实质是在“去故事化、重交付”的语境下,进行一次面向未来的品牌再定位。不是强调“我们说了什么”,而是交出“我们做到了什么”;不是塑造符号记忆,而是争取信任重启。这种变化,从传播语言到制度表达,从用户期待到品牌角色,正在构筑新一代央企品牌的战略范式。
03
没有兑现力
就没有品牌竞争力
王立新进一步指出:“这次将服务作为核心驱动惠及十亿全体用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服务的差异化与精准化,因人而异的定制化、线上线下及消费全过程的持续化、客户为主导的互动参与化,最终要靠‘人工智能对10亿用户大数据在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应用及模式创新’,否则沦为空谈。而如何把AI与10亿客户的大数据应用融合,是中国移动实现以个人化精准服务支撑品牌战略的关键。”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服务模式的判断,更是一种品牌战略的技术底座要求。在品牌“以兑现赢信任”的新赛道上,仅靠话术、流程或经验主义已难为继。必须以平台化能力、数据化洞察和智能化响应能力为基础,构建真正能够“千人千面、问题即办、情绪可感”的服务系统,才可能形成有韧性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