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金融智能化转型成为重要议题。与去年金融行业对大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今年的关键词已转向“落地”“可信”“具身”,人工智能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进入实质推进阶段。面对多元化的业务需求,金融科技企业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可行性的转型路径。
7月28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站企业路演活动中,金融壹账通首席架构师吴磊发表主题为《基于智能体的金融RaaS服务新范式》的演讲。该模式基于业务经验与AI领域的积累与实践,以“结果即服务”(Results as a Service, RaaS)为核心,强调按业务效果付费,由服务提供方承担系统建设与技术更新责任,从而帮助客户减少前期投入与技术沉没成本,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能力的持续跃迁,Manus等Agentic AI(规划型智能体)技术已具备自主规划与多智能体协作能力,AI从“聊天工具”逐步演变为“数字劳动力”。在此背景下,金融壹账通构建了智能体为核心的数字员工体系,并在部分外包运营项目中试点应用。
目前,该体系已全面部署于平安集团客服、销售、催收、质检等业务环节。数据显示,平安AI坐席服务量达到18.4亿次,占集团客服总量的80%;AI解决率从38%提升至92%,客户净推荐值(NPS)由49%增至78%。吴磊表示,这一系列指标反映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业务模式从“人力密集”向“智能驱动”的深层变革。
吴磊称,智能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单点工具替代,而是通过任务分解、多智能体协作与工具调用,实现全流程的业务质效优化。在财富管理场景中,智能体系统能够基于客户持仓与市场动态,生成个性化投顾建议,并实现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任务的高效协同,响应客户需求。在营销场景,通过“营销知识百宝箱”标准化话术与案例库,辅以客户画像、话术生成与触达节奏优化,实现AI外呼转化率翻倍。以某城商行为例,话术策略设计周期由1周以上缩至2天,内容响应率提升20%。而在催收业务中,智能体可自动生成个性化还款方案,串联从初始提醒到逾期催收的全过程,实现动态策略调整,催收效率提升近四倍,逾期30天内还款率从40%提高至70%,并有效降低了合规风险。
作为平安集团唯一对外金融科技输出窗口,金融壹账通持续在AI与业务融合方面加大投入。吴磊表示,金融壹账通将进一步完善智能体与RaaS服务体系,推动“可评估、可交付”的智能化成果在银行、保险等多元场景的落地,助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