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没压垮华为,自己让人倒差点把它坑趴下了。
华为耗时三年、狂砸9亿的研发的芯片技术,几乎被华为内部人员全部打包带走,甚至还成立了新的公司,那么这些出卖华为的人现在如何了?他们的公司又如何了?
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先进技术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所以华为公司每年在研发投入上下的本钱就很多。
就比如说2024年公布的数据,他们一整年研发投入了1797亿人民币,约占全年收入的20.8%,不止是去年,近十年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万亿。
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保密工作也得非常好才行,不然就是为别人做嫁衣,为了保密,华为确实铆足了劲。
从加密文件到水印追踪,甚至给核心芯片区域上了特殊金属框,物理、数字防线层层叠叠,足以看到他们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
但再严密的堡垒,也经不住自家人捅刀子,张琨在美国高通公司离职之后就进入了华为,他在华为海思芯片公司任职技术总监整整十年,早已是华为的重要人物。
2021年他向华为提出了离职,没想到他前脚刚从华为辞职,不到一个月,后脚就火速注册了尊湃通讯,而这家公司的业务目标,精准对标的正是华为正在全力攻关的Wi-Fi6芯片。
当然他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挥舞着高薪和股权,像磁铁一样,一口气从老东家那里吸走了二十多名核心骨干。
这群被高价挖走的人,不知道是被指示的,还是想要成为向其证明自己投诚的诚意,于是他们在离职前的“窗口期”,利用自己手里的权限和公司对他们的信任,上演了一出“蚂蚁搬家”式的大戏。
他们分工明确的团伙作案:有人负责偷偷拍照,有人专截设计图,还有人专门抄录核心代码,为了躲避公司的安全审计,他们甚至把那些庞大的技术文档,拆成无数个加密的小压缩包,通过个人邮箱偷偷传到外部服务器,再远程拼接成完整的蓝图。
就这样,华为耗时三年、狂砸九个多亿研发出来的心血,被这些昔日的自己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搬”空了。
华为当然不会受这样的气,直接给他们告上了法庭,经过司法鉴定,报告指出,尊湃通讯所谓的“自研”芯片,跟华为的技术秘密相似度高达九成。
更夸张的是就连一些关键的射频测试数据,连误差都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哪里是抄袭,分明就是像素级的复制粘贴。
就在7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华为Wi-Fi 6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作出一审判决。
主犯张琨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罚款300万,未来五年内更不准涉足相关行业,其余13名从犯被分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以及10-200万元的罚金。
而尊湃公司直接被勒令解散,公司9965万元现金被全额冻结,盗取的技术资料被要求彻底销毁,连电子备份都不能留。
从刑事处罚来看,这无疑是国内半导体领域,对同类案件最重的一次惩戒,但这真的就够了吗?
华为为这款Wi-Fi6芯片,直接投入的研发经费是9亿多人民币,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损失,在于那些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
比如,在Wi-Fi7的全球标准制定中,华为本来手握超过22%的专利贡献,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次核心技术的泄露,严重削弱了华为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在行业的话语权。
未来每年,华为可能因此损失的专利授权费,预估就高达一到两亿美元,这笔长远的经济账,远远超过了法院判决的1000多万罚金和主犯那区区300万罚款。
更何况,对一家企业而言,被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核心高管背刺,对内部士气和信任文化的打击,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所以,这次判决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罚款抵损失”,而在于它明确树立了两个“第一次”:一是首次将“有组织、有分工”的团伙化窃密,明确定义为加重处罚情节,给行业内那些蠢蠢欲动的“挖角+窃密”潜规则,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是首次明确要求,对侵权技术载体进行“物理销毁”,从根源上杜绝了这些被盗技术再次流入市场的可能,这传递出的信号是:妄想靠偷窃走捷径,最终只会落得人财两空、身陷囹圄。
对华为而言,这场官司虽然赢了,但赢得却异常惨烈,三年的研发成果,几乎付诸东流,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被打乱了节奏。
更让人扎心的是,被曾经最信任的战友狠狠捅了一刀,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感慨:强大的堡垒,往往最先从内部被攻破。
对整个中国科技行业来说,张琨团伙的下场,是一剂苦口良药,它提醒着每一个从业者:技术创新,真的没有捷径可走。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外部的封锁和打压已是常态,如果我们内部还容忍甚至鼓励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创新”,靠着挖墙脚、偷技术来寻求短期突破,那无疑是自毁长城,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