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帝国的黄昏:从奢侈到挣扎的十六年
曾经,在中国的百年城购物中心,排队抢购iPhone的盛况是苹果在中国市场辉煌的缩影。如今,这家直营店却永久熄灯,标志着苹果入华十六年来首次关店,也象征着这家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陨落。 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年战略失误和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苹果在中国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2025年,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2%,仅为160亿美元。即便依靠“618大促”等促销活动勉强实现三季度4.4%的增长,但这只是饮鸩止渴,CEO库克不得不公开承认,消费补贴已成为苹果维持销量的救命稻草。“以价换量”的策略暴露了苹果增长乏力的残酷现实:高端用户不再买单,支撑其销量的竟是那些依靠二手交易和分期付款购买iPhone的“伪中产”,他们占苹果用户总数的24%,年收入低于18万人民币。 昔日“手机界爱马仕”的光环,正在彻底崩塌。
这并非个案。2022年起,百年城购物中心陷入商业纠纷,Coach、Kenzo等奢侈品牌相继撤离,苹果最终也成为这场商业寒流的牺牲品,其官方解释为“非自身原因”,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跌的事实。2025年二季度,苹果在中国手机销量仅960万台,市场份额跌至13.9%,排名第五,被华为、vivo、OPPO、小米等国产厂商集体碾压。华为以1250万台的销量和18.1%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苹果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其在下一代技术上的布局严重滞后。2025年才匆忙推出生成式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比OpenAI和谷歌落后两年,并且受限于中国政策,这些功能在中国几乎无法使用。反观国产厂商,华为鸿蒙系统已实现多设备无缝互联,小米的AIoT生态覆盖智能家居和汽车领域,苹果的生态护城河正被逐步瓦解。
在产品创新方面,苹果也明显落后。国产手机纷纷推出三折叠屏等创新设计时,iPhone仍在进行“水滴屏”等微调。 寄予厚望的Vision Pro头显,则因3499美元的高昂价格、佩戴舒适度欠佳以及生态匮乏,全球销量不足50万台。更为致命的是其造车计划的失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后,苹果放弃了整车研发,错失了万亿级智能汽车市场。
高端用户流失是苹果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2022年,苹果在中国高端机市场占比高达75%,但到2024年已暴跌至54%,这批用户纷纷转向华为Mate 70折叠屏、小米15 Ultra等国产旗舰。美国CIRP报告显示,苹果用户中24%年收入低于18万人民币,远高于三星的15%,这进一步印证了其高端用户流失的现实。
为降低成本,苹果大力推进供应链向印度转移。2025年,印度产iPhone占比已达50%,但这带来了巨大的代价:印度塔塔工厂外壳良品率仅85%,远低于郑州富士康的98%,导致物流成本暴涨20%。2024年,iPhone 15被曝出摄像头进灰、发热异常等问题,用户质疑品控下滑与供应链转移有关。尽管库克强调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但地缘政治压力下,苹果仍计划2026年将印度产能扩至6000万台,相当于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
苹果如今陷入三个无解困局:创新引擎熄火,下一代技术布局全面落后;用户定位撕裂,降价维持销量却伤害了高端形象;地缘政治风险导致供应链转移推高成本,印度制造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拖累口碑。 当降价成为常态,当印度制造问题频发,甚至当苹果高管开始使用华为手机时,这个曾经的奢侈品神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终结。 百年城苹果店的熄灯,仅仅是这场“黄昏”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