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8月16日讯(记者 任俊峰)在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岁的万大爷(化名)正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以下简称“北大青岛医院”)老年医学科陈亮主任的查体与用药调整。身患15种慢病的他,病情加重时可顺畅转入青岛医院救治,稳定后又安心返回社区休养,并持续获得上级专家的专业随访。这条“安心就医路”,正是青岛市城阳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新生产物”——联合病房的生动缩影。
该联合病房由北大青岛医院多学科专家协同管理,自2025年6月启动以来,不仅打通了“社区识别重症—绿色通道转诊—上级救治—稳定期下转康复”的双向转诊闭环,更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优质资源如活水般浸润基层,使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水平、同质化医疗服务。
8月15日,城阳区紧密型医共体启动大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区域健康服务新纪元的开启。万大爷的经历,折射出城阳区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重塑区域健康服务格局的系统实践。
资源精准下沉,扩容服务半径。北大青岛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牵头构建“国家-市-区-街道-村”五级联动体系。2025年5月以来,加速推进专家常态化下沉,每周一至周五派驻骨干专家深入上马、棘洪滩等街道社区坐诊近百人次,将“国家队”诊疗能力融入居民生活圈。联合病房模式成为资源下沉的桥头堡,实现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急危重症兜底,增速救治响应。医共体织就广覆盖、快响应的“生命守护网”。棘洪滩社区心内科专家李永涛主导抢救的酮症酸中毒患者经绿色通道火速转诊获救;上马街道行动不便老人通过医务科协调,高效获得眼科与乳甲外科精准诊疗……从日常便捷就医到危重紧急救援,这张网牢牢兜住健康“最后一公里”。
能力系统提升,提质基层内核。聚焦基层“造血”能力,城阳区借力医共体平台,向基层医生敞开高端学术资源大门。从“疝和腹壁外科规范化手术巡讲”到“良医计划”、风湿免疫专项及医疗风险防范培训,内容覆盖技术精进、人文关怀与风险管控,显著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与早期疾病筛查干预水平。
下一步,城阳区将继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内涵,在机制顺畅度、信息联通性、服务同质化上持续发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加速转变,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红利更广泛、更均衡地惠及城阳百姓,奋力跑出守护人民健康的“城阳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