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潮中,机器人产业无疑风头最盛。逐浪者虽多,但绝非人人都掀得起浪花。
从深耕工业设计,到精研机器人末端抓取系统,再到向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技术高地发起冲刺,浙江梵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杰的创业征程,始终贯穿着永不停歇的创新冲动。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赛道上,这家年营收仅2000万元左右的中小企业,却凭借硬核实力在机器人产业版图中崭露头角。成绩的背后,凝聚着黄永杰身上的“三股劲”——痴劲、韧劲和闯劲。
痴劲:执笔绘万图
一条黑色工装裤、一双沾着机油的手套、一台拆解到一半的机械臂……推开梵煜电子科技研发实验室的门,眼前的场景宛如一间“机械解剖室”。黄永杰正握着螺丝刀,专注地调试着银色夹爪的传动结构,神情一丝不苟。
他身后的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数十款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末端抓手。这些泛着金属光泽的精密部件,恰似一双双蓄势待发的钢铁手指,静默中透着科技的力量。
“他对产品设计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这是公司里许多人对黄永杰最深刻的印象。
这种热爱源于成长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环从传统渔业向工业转型,催生了黄永杰去学机械设计的念头。1990年,从温州学成归来的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顺利在当地工厂找到工作。3年后,他创办了一家机械设计所,正式踏上创业征程。
“我干的事,通俗理解就是画图纸。”黄永杰说,“这是一种通过分析现有产品来揭示其设计原理和制造过程的方法。”彼时,当地许多汽配企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市面上也少有完备的产品图纸。企业往往从主机厂或市场采购样品,再通过自行拆解、深度分析与反复研究,逐步还原产品的设计思路与制造工艺。
在特定历史阶段,浙江制造业的模仿行为是一种具有创新内涵的“生存智慧”。
“那些年我画了海量图纸,小到几毫米的眼镜配件,大到十多米的机床床身。”黄永杰回忆。在他看来,画图纸绝非表面上那般轻松,想要真正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反复打磨。以气门摇臂的绘制工作为例,他需要从多个视角、视图和剖面进行精细描绘,不仅要准确标注每一处尺寸参数,还要详细记录完整的制造流程。最终,凝结成一册厚厚的工艺文件。
在长期的行业浸润中,黄永杰对机械工业领域展开了系统性钻研。从材质化学成分的微观特性,到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变化;从精密工艺流程的把控,到机械结构的力学原理,他在持续探索中积累了深厚的专业认知,逐步形成了独到的技术见解。
在他的办公室里,各类物件摆放得异常工整,柜子内依然珍藏着很多当年的图纸资料,光他亲手绘制的就有数万张。
在采访过程中,黄永杰毫不避讳地谈到,自己是个对细节挑剔的人。和众多优秀的工业设计师一样,他对周遭事物有着近乎“强迫症”似的敏锐观察力,“我总会不自觉地打量身边的物件,琢磨着能否通过设计优化,让它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段沉浸于观察与思考的经历,为他日后踏入机器人行业埋下了种子。
韧劲:千锤锻一器
对许多创业者而言,不甘于现状、勇于求变是共有的特质,黄永杰亦不例外。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友谈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花。随后,他特意赶赴上海参观机器人展会,前沿技术与产业活力让他大开眼界,二次创业的念头愈发强烈。
当时,市面上的先进工业机器人多来自德国、日本等国家,本土品牌寥寥无几。黄永杰冷静分析:若贸然投身全新赛道,不仅技术壁垒高,投资风险也极大。不如从机器人的易耗品——夹爪,也就是抓手切入,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做到极致,或许能找到破局点。
于是,他奔赴各大机器人展会,精心筛选并采购了多款先进的机器人抓手。随后,凭借深厚的逆向工程功底,他将这些抓手拆解剖析、测绘复刻,同时自主采购特种材料、设计制造模具,并引进适配设备,全身心投入研发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首次尝试却未能如愿。“我们的初代产品采用气动两爪设计,但无论是抓取精度、响应速度,还是使用寿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最后不得不把这些产品全部销毁。”黄永杰毫不避讳地回顾这段经历。
创业初期道路坎坷。早期机械加工设备全部依赖租赁,不仅时间进度难以把控,产品精度也受制于人;模仿产品外观尚可勉强为之,但要参透内部核心原理,却需要深厚的技术沉淀作为支撑。
黄永杰对产品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执着于性能的极致提升,还坚持对原有机械抓手进行美学改良。这一决定意味着,从外观造型到内部结构都要彻底进行重新设计,远远超出了简单复刻的范畴,导致研发周期被大幅拉长。
“产品没做到尽善尽美,我绝不会推向市场!”黄永杰态度坚决。那段日子里,他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满脑子都是产品改进方案,甚至连入眠时分,脑海中还在反复推演着优化细节。
在梵煜电子科技的墙面醒目处挂着两张凝聚着心血的发明专利证书——“用于放射源标准液体靶拆装的机械手”与“自动化螺旋式旋转头”。这两项专利专为特定应用场景量身打造,于2018年正式获得。此后数年,公司创新步伐从未停歇,陆续斩获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有了专利加持,黄永杰在反复否定与重构中突破技术瓶颈。针对抓取物在尺寸、重量、形态、材质等维度的差异,他成功研发出首批涵盖30余款夹爪系列产品。该系列无需维护即可稳定运行2000万次,一经推出便在当地市场引发强烈反响,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普遍仅能运行10余万次。
闯劲:百展拓新程
“酒香还怕巷子深”,怎么把好产品推向市场,是黄永杰面临的新挑战。
生性内敛的他,开启辗转各地的推广之路。从家门口的玉环机床展,到汇聚行业前沿资源的北上广深机器人展会,都能见到他忙碌推介的身影。
在玉环机床展上,黄永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本地伙伴——琦星智能科技。琦星智能科技当时正在开发协作机器人,从传统工业缝纫机关键零部件向智能机器人产业转型,这为梵煜电子科技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玉环凭借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等多元产业集群,构建起坚实的制造业根基与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产业沃土。黄永杰表示,他们已成功研发出350余种智能抓手,可精准适配各类应用场景。这些抓手与当地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主体深度兼容,通过模块化组合,便能快速组装成功能完备的机器人产品。
此外,借助省外展会搭建的合作桥梁,梵煜电子科技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湖南南方机床厂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将业务延伸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
优质产品的诞生,往往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在各大展会中,黄永杰捕捉到各种个性化需求:针对锻造行业中工人老龄化、劳动强度大的现状,研发出耐高温锻造夹爪,可替代人工承担高强度作业;考虑到工厂偶发的停电状况,创新性推出断气保护夹爪,成功解决大型零件坠落损伤机床的风险……
如今,梵煜电子科技研发制造的部分机器人夹爪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完成进口替代。这些产品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且订单交付周期比国外厂商缩短至少4个月。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已超过去年全年营收总额。
然而,黄永杰并未止步,他把目光投向了当下爆火的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技术的核心物理载体,人形机器人若想实现高度“拟人化”,光有智能决策的“智慧大脑”远远不够,更需配备一双能够实现精密抓取、精准感知的灵巧手,这也正是未来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
“机器人末端抓取系统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在基础功能上存在相似之处,但灵巧手具备一项至关重要的差异化优势——‘触觉感知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团队当下技术攻坚的核心方向。”黄永杰说。
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像梵煜电子科技这样的中小企业或许很少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但他们专注于细分领域,凭借着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样可以在新兴产业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