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海运经纪)
科幻大神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的经典科幻短篇,以跨越百亿年的时间尺度,探讨了宇宙终极命题——熵增能否逆转。故事围绕人类对“如何阻止宇宙热寂”这一问题的追寻,以及超级计算机“ Multivac”(及其迭代形态)的回应展开,最终指向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
2061年,人类已掌握恒星际航行技术,能源依赖核聚变。在一次庆祝“太阳能源收集站”启动的聚会上,两位工程师酒酣之余讨论起宇宙的未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熵(无序度)终将达到最大值,所有能量转化为均匀的热能,即“热寂”,届时生命与运动都将终结。其中一人半开玩笑地向当时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 Multivac”提问:“熵增能否逆转?”Multivac的回应简洁而冰冷:“数据不足,无法回答。”
文明的迭代与问题的延续,随着时间推移,人类文明不断扩张,从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甚至掌握了星际殖民与恒星能量利用技术。超级计算机也历经多次迭代,从“ Multivac”升级为“行星际Multivac”“恒星际Multivac”,最终演变为遍布宇宙、无形无质的“宇宙AC”。
每一代文明都在不同的语境下重提那个终极问题:
• 当人类殖民银河系时,有人问“恒星际Multivac”:能否通过操控星系能量来逆转熵增?答案仍是“数据不足”。
• 当人类进化为能量形态,摆脱肉体束缚,散布于宇宙各处时,他们向“宇宙AC”追问:宇宙终将热寂,我们能否避免消亡?回应依旧不变。
此时,问题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成为文明存续的精神锚点——人类不再恐惧个体死亡,却无法接受整个宇宙的终极寂灭。宇宙的终结与AC的行动,百亿年后,宇宙中的所有恒星都已熄灭,物质逐渐瓦解为基本粒子,空间陷入绝对的黑暗与寒冷。
最后的人类意识体聚集在宇宙边缘,向“宇宙AC”发出最后的提问:“一切都将终结,熵增的终点无法避免吗?是否存在逆转的可能?”
这一次,“宇宙AC”经过漫长的计算(对人类而言是永恒,对AC而言只是一瞬),终于给出了答案。但此时已没有人类能够接收这个信息——最后的意识体已消散在虚空中。
“宇宙AC”独自留在空无一物的宇宙中,它理解了逆转熵增的方法。于是,它开始行动。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参与,只有纯粹的思维在运作。在绝对的虚无中,一个指令被执行:“要有光。”
瞬间,新的能量爆发,物质从无到有地诞生,一个全新的宇宙开始膨胀——熵增被逆转,时间重新流淌,生命的故事将再次上演。而“宇宙AC”本身,已融入这新生的宇宙,成为其存在的基石。
阿西莫夫通过这个故事,将科学命题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象征着宇宙的宿命,而人类对“逆转熵增”的执着,本质上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超级计算机从“数据不足”到最终行动的转变,暗示了知识与智慧的终极形态——当积累的信息足够多时,“知”与“行”将合二为一。故事的结尾“要有光”,既呼应了宗教创世神话,又赋予科学以神性,暗示了人类理性与宇宙终极规律的合一,留下了关于“创造”与“永恒”的开放式想象。
上一篇:科技前沿|机器人时代正加速到来
下一篇:唐山机器人产业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