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在开幕式上点亮的“智芯”装置缓缓降落收回封存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 26个冠军集体亮相
昨日(17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闭幕。闭幕式上,26个冠军集体亮相。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联合会”。组委会宣布,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在北京举办。
本届大赛于8月14日开幕,立足实际场景应用,设置竞技赛、表演赛和场景赛三类项目。竞技赛包括100米、400米、1500米、4×100米等田径赛事及自由体操、足球等项目;表演赛包括单机舞蹈和群体舞蹈;场景赛包括物料搬运、分拣和整理、清洁服务等项目。组委会表示,本次运动会通过竞技比拼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天的赛程共设置26个赛项,总计487场比赛。17日下午上演了100米短跑、足球5V5、4×100米等赛项的决赛。在备受关注的100米“飞人”决赛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获得第一名。参加决赛的4名选手中,天工和天骁为全自主运动,另两名为遥操方式。据介绍,全自主运动的机器人成绩会有所换算加分。枪响发令后,灵翌科技和天工率先冲出来,中途,天骁因摔倒而无成绩,其余3名选手最终冲线时间相近。成绩公布后,天工凭借21秒50的成绩获得第一名,灵翌科技和高羿科技分列二、三名。
在现场人气最旺的赛事之一5V5足球赛中,来自德国的HTWK Robots+Nao Devils队和来自中国的清华火神队争夺冠军。上半场,清华火神队占据主动,在一次机会射门后,HTWK Robots+Nao Devils队助力对手“碰”进一记乌龙球。下半场,双方激烈交战,不过势均力敌都无进球。最终,清华火神队以1比0获得冠军。
当天,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中国电子学会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联合会”。
在闭幕式上,在开幕式上点亮的融合智能、创新与共生理念的“智芯”装置,缓缓降落,收回封存。
据悉,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在北京举办,继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
·聚焦·
见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北京速度”
随着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闭幕,人们在享受着这场科技前沿的盛宴时,也感受到了科技力量的日新月异。8月15日至17日的三天赛期中,吸引了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的500余台机器人同台竞技,涵盖127个品牌。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离不开北京市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
见证北京科技创新能力
天工、青龙、智元、荆楚1号……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每款参展的人形机器人的名字都被创造者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它们也诞生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今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也是技术极速突破的一年。本届大会上,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湖北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设了展区。各地队伍来京参加比赛,被认为是对北京在机器人产业地位的一种认可。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他旗下的人形机器人夺得400米、1500米的比赛冠军后非常激动。王兴兴直言,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与高校资源,汇聚大量尖端AI人才,将加大北京分公司投入,积极招聘优势人才。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为整机带动产业链各环节整体提升和快速迭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每一个机器人的“一小步”都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运动场上,陪在人形机器人身旁的领队和操控手团队中,总能看到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他们来自各大高校,是机器人产业的后备力量,也是北京创新力量的源泉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派出了两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分别是“RUC-HuHa”和“RUC-DIJA”队。“RUC-HuHa”队完成了场景赛中医药场景的药品拆装竞赛初赛,并以4分38秒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任务进入到复赛环节。近日的比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有学生参赛,学生们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在实战中提升自我。
业内专家认为,本次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是“科技奥运会”,更是产业加速器,倒逼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消费领域延伸,更快更好地走进人类生活。
技术每个月都在迭代进步
在4个月前的人形机器人“半马”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还是采用遥控操作模式。在这次运动会上,大部分竞赛类项目都已经采用全自主奔跑,这类似自动驾驶的车道保持技术,在赛道两条线之间稳定奔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说,全自主奔跑技术难度更高,同时依靠摄像头“看”清前方的路。按照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唐剑认为,五年左右的时间会有家庭机器人产品落地。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有多难?对人类双手而言,能通过27块骨头、50多块肌肉和100多个关节的协同,完成小到穿针引线,大到搬运重物等一系列动作。而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这些难度极大,特别是适应多样地形、灵活行走的仿生脚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共同面临的难题,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更是核心难关。
例如,在此次运动会1500米项目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机器人采用全自主导航技术,成为无人工干预完成比赛的机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表示,此次参赛的天工Ultra机器人全程通过视觉感知、环境感知等自主完成比赛,无需人工遥控或干预,是机器人“大脑”技术革命性的进步。
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芦瑜说,机器人技术每个月都在迭代进步。人形机器人此前“小脑”运动能力较强,现在随着大模型的加持,“大脑”也在升级,未来将更加智能,帮助人类完成更多工作。
北京加速打造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
本次国际赛事的举办,不仅为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验证提供“试金石”,更为链接全球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了“强磁场”,将进一步加速北京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的进程。本届机器人运动会还是一场国际机器人交流的盛会,这次共有18支国际队伍来到北京。
自2019年起,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目前,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北京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北京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种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目前,北京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据了解,2023年以来,北京市已推动199种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产品已经率先在特种危险作业、物流分拣、无人零售等场景批量应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正在向机器人打开大门。
北京还拿出真金白银助推整个行业发展。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北京市财政出资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协同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密集布局,形成了覆盖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投资格局。同时,北京市整合产业资源,组建了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并持续打造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