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赛事连上产业,推动创新和产业‘双向奔赴’,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智能、更为高效的机器人产品出现在各个行业中,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
□本报评论员 于晴
8月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下帷幕。来自全球五大洲的280支队伍、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角逐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极限。
一些机器人大展身手令观众惊叹,还有一些机器人选手贡献了不少搞笑瞬间——组队跳舞时有舞蹈机器人“掉线”“摸鱼”;足球比赛的机器人接连绊倒,在球门前摔倒叠成一团;有跑步“健儿”在赛道上飞奔撞倒其他选手的人类操作员,被网友笑称“擒贼先擒王”;还有机器人在比赛时抄近道被裁判抓包……
这些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甚至喜剧效果的瞬间也证明了一件事,从起跑到领跑,看似踉踉跄跄的步伐,恰恰是技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正是这些跌倒,展示了产业发展的真实脚步,技术升级的轨迹就藏在一次次试错中。
跃动的机器身影,展现了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究竟还有多远距离的一次丈量。此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分为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三大类赛事,可以说是从多个维度测试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度,既比拼谁跑得更快的运动能力,又比拼更稳、更准、更聪明的实用本领。
人类运动员训练,以赛代练往往被当作提升综合能力、查找不足十分有效的方式,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也是如此。混料分拣、清洁服务、舞蹈歌唱、搬运重物,把机器人置于真实的应用场景中“以赛促研”,更推动研发团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技术验证,加速产品迭代。
在这场人形机器人“奥林匹克”盛会上,也有咱河南选手的身影。由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与卓益得机器人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在1500米项目中以11分45秒90夺得小组第一。
河南选手赛出好成绩,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背后离不开硬件、数据、算法、新材料、仿生技术等多领域的支撑。比如,“行者二号”的肌腱(绳)驱动设计,让机身重量较其他同尺寸机器人降低40%,轻盈的体态让每一步动作都更迅捷、更省力。算法优化也是速度突破的关键,运动姿态、步频调节、路面适应等方面的算法,进行了数百次迭代优化,让机器人在奔跑中能实时调整重心,减少能量损耗,提升动力输出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竞技也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团队,参赛队伍既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也有宇树科技、星海图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迭代更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河南而言,也是机遇所在。河南工业门类齐全,有完整的产业链,为机器人制造提供坚实基础;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构建了超算、智算、通算为一体的算力布局,为大规模数据训练提供了强力支撑;还有各类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为行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将赛事连上产业,推动创新和产业“双向奔赴”,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智能、更为高效的机器人产品出现在各个行业中,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