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报
在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碳数据管理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的核心命题。2024年欧盟碳关税(CBAM)正式实施,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碳核查压力。值此关键节点,常州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宣颐研发的“新能源产业碳数据综合管理系统V1.0”正悄然改变着行业生态。
作为武汉大学MBA优秀毕业生,吕宣颐的职业轨迹跨越多个领域。早年在泰州索拉特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她主导开发的“光伏玻璃原片透过率分析系统V1.0”通过光谱数据建模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升8%,该技术至今仍被行业广泛应用。这段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到: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本质是数据生产力的释放。
2023年,吕宣颐敏锐捕捉到碳管理领域的技术空白。她带领团队耗时12个月研发出“新能源产业碳数据综合管理系统V1.0”。该系统创新性地将光伏产业的数据分析经验,迁移至碳足迹核算场景。例如,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企业能源消耗、生产工艺等1200+项数据,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碳账本,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碳追踪。
在吕宣颐看来,碳管理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合规,更在于创造商业价值。她主导设计的“人机协同”机制实现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深度融合:当AI算法建议与人工决策冲突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管理者的决策逻辑,通过强化学习持续优化模型。
实践成效印证了这一理念:常州某光伏组件厂使用该系统后,通过分析硅料生产环节的碳数据,发现某批次原料因运输路线优化可减少12%的碳足迹。企业据此调整供应链策略,不仅获得欧盟碳关税减免,还凭借低碳标签实现产品溢价5%。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使企业在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3%的情况下,仍保持8%的净利润增长。
目前该系统已迭代至2.0版本,新增“碳资产管理”模块,支持碳配额交易模拟、碳金融产品设计等功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吕宣颐团队正在构建“新能源碳数据联盟链”,计划将全国2000+重点用能企业接入网络,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碳数据生态。
业内人士评价,吕宣颐的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工业领域的“双碳”转型,本质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她参与研发的碳数据管理系统,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合规难题,更通过数据洞察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正如其所言:“当碳数据成为企业运营的‘数字神经’,技术理解就会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这种将新能源技术与传统管理经验跨界整合的能力,或将为更多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