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小米公司及多个高管发文,祝贺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14周年。
还记得当年小米手机被疯抢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互联网手机品牌?影视平台推出的乐视手机、暴风影音手机,图片APP推出的美图手机,还有锤子手机、小蜜蜂手机、大可乐手机……传统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互联网品牌手机,最繁荣时市场上有几十个活跃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几乎天天都有地方在开手机发布会。
2009年年初,我国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发放了3G牌照。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1年下半年,3G网络初具规模,这为互联网手机提供了条件。小米手机抓住了机会,但其他全新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大都很快成了“过眼烟云”。除剩下的只有手机厂商孵化出来的互联网手机子品牌,如华为的荣耀、vivo的iQOO等。
十年后,市场上最后形成了目前TOP6厂家份额超过90%的相对稳定格局,除小米手机外,其他新设的互联网手机都没能站稳市场,荣耀来自原母公司华为的支持。iQOO、一加做为vivo、OPPO的子品牌,同样也得到母公司资源的支持。
类似互联网手机市场的爆发、整合,最后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的现象已经在多个领域重现,例如共享单车、电商、外卖、电子支付、视频、短视频,都有过类似的过程。近期热点电车、大模型,也很可能出现类似的整合。大量的进入者会退出,最终剩下有限的公司。
在电车领域,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和小米的强势嵌入,导致电车领域竞争迅速升级,已经有多个知名品牌被淘汰或处于危险的边缘,其中很多品牌可能最终不会“剩下”。当然,这并不是说华为鸿蒙智行联盟下的五个“界”和小米汽车会最终赢得市场,与资深老车企相比,它们有互联网思维、快速反应的优势,但也缺乏在造车方面足够的积累,需要更努力地摸索和补课。吹牛吹过头了,也会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