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皖北非遗资源丰富,有戏曲、音乐、美术、手工艺等多个类别,承载着皖北人民的智慧、情感与精神追求,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应坚持以数字化赋能皖北非遗保护传承,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保护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但由于传统保护方式的局限性,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数字形态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开展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动态数据库,妥善保存相关实物和资料。利用三维扫描、高清影像采集等技术,对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成品进行数字化存档。借助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对非遗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确权,防止非遗资源被滥用或盗用。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还原非遗的历史场景,如模拟古代戏曲表演环境,使非遗以更生动的方式留存。
丰富非遗传播方式。传统非遗的传播受限于地域和媒介,而数字技术可以突破这些限制,拓宽传播范围,使其更广泛地触达公众。一方面,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皖北非遗,如拍摄阜阳剪纸的创作过程,或制作淮北梆子戏的精彩片段,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让古老技艺融入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语境。另一方面,元宇宙和虚拟数字人技术可以为非遗打造沉浸式体验,例如在虚拟空间中设立“皖北非遗文化馆”,让用户通过VR设备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此外,直播带货也能助力非遗传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线上教学或直播展示,增强互动性。例如,皖北地区的戏曲可以通过直播让全国观众欣赏,并结合弹幕互动,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推动非遗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活态的,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从产品创新、生产优化、营销拓展、商业模式升级等多个维度推动非遗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使其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消费”,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鼓励将非遗元素植入影视剧、微短剧、动漫、网游等产业,打造非遗IP。例如,将阜阳剪纸的图案设计成数字藏品,或在游戏中加入皖北戏曲元素,提升非遗的商业价值。电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非遗产品精准对接市场,如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销售界首彩陶,并利用用户数据分析优化产品设计。此外,3D打印技术可以助力非遗工艺的批量化生产,在保持传统技艺核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针对文旅场景的多元化需求,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系统提炼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深厚文化内涵的非遗元素,并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融合现代审美,重现非遗传承,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能力,既要懂非遗技艺,又要掌握数字工具。因此,可结合本地非遗特色,打造区域性非遗数字化人才高地,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高校开设“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等专业或课程,培养具备非遗知识和数字技能的专业人才。鼓励高校的艺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传媒学院等开展跨学科合作,积极参与非遗数据库建设,共同研究新媒体非遗传播策略,并进行非遗文创开发。另外,高校与非遗工坊等加强交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高校教育体系。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传统技艺,但对数字技术较为陌生。政府和企业可提供专项资金和培训项目,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短视频制作、内容开发等,提升相关从业者的数字技能。(吴梅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