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年结束,仅剩4个月不到的时间了。回顾过去这几个月中国车市所发生的一切,即便新能源车市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异常火热,但很多突发事件的出现,无论好坏,还是给了所有车企一次又一次摄人心魄的考验。
哪吒的停摆和零跑的意气风发,着实让人深感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纯电技术和增程技术的博弈还没出结果,大电池配增程动力的选项,反倒成了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一向被人唱衰的合资车企却又异军突起,日产、丰田居然在短期内就挺直了腰板。
当然,或许也正是这时局的混沌,当先行者深深陷入发展焦虑,就有小米、华为等局外人找准机会在业内大杀四方。
昨晚,正值小米集团第二季度财报公布,总裁卢伟冰就在第一时间发微博表示,小米集团第二季度财报再创历史新高!
整个第二季度,集团总营收达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而其中,小米自己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234%,业务经营亏损缩减至3亿元。
面对此番成绩,卢伟冰一边声称,“不过我们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费用投入超过300亿元,所以累计依然有较大的亏损。”
但另一边,话里话外,我们也能看得出来,鉴于小米汽车在终端市场上实现创纪录的销量表现,尤其是YU7单款车所造就的行业神话无人匹敌,小米汽车距离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已经越来越近了,下半年就有可能实现。
不仅如此,当小米放话说,今年完成35万辆新车的交付不在话下。同时,对于价格战也毫无兴趣时,对于整个行业带去的启示显然更值得我们深思。
回顾过去这些月,各家车企为了能在细分市场夺得一些声量,几乎什么招式都拿出来了。价格打不穿友商的防线,那就加上舆论战吧。一时间,就算是那些身在头部的车企都陷入两两互掐的境遇里。新仇旧恨加一起,整个中国车市可以说是被搅得乌烟瘴气。
身在此种环境中,自从造车以来就没遇到过什么坎的小米汽车,要想独善其身,又谈何容易。今年上半年的早些时候,因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小米汽车登上了热搜,作为创始人的雷军也沉寂了许久。
对于小米来说,中国车市的复杂性还是很具象的。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从始至终不受到市场打击。
当然,鉴于小米及时将YU7带上台前,并适时推向市场,随着消费者真切地发现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有着足够强大的内核,也就是说,在和同行的对比中,小米的确有着更为突出的吸引力,而此种吸引力几乎是没人能复刻的,自然就引得全民为之再度疯狂。
到今天,尽管市场中的明争暗斗丝毫没有减弱,可就YU7+SU7的整体市场表现去看,很难不说,小米就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典范。不论和谁放在一起,小米都算真正走出了属于它的向上之路。
其实从雷军到卢伟冰,我相信,小米从上至下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感谢中国车市能给予其如此充分的发展空间。但讲真,一切成绩的得来还是离不开小米集团本身对于造车一事的谨慎和积极的态度。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小米就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费用投入超过300亿元,且从此前雷军的公开发言可知,往后小米在造车研发的费用支出上仍将一掷千金。
我们并不否认,在很多人眼里,小米汽车的疯狂总有着一定的侥幸原因或是饭圈文化在助推,可不管怎么说,不断缩短的盈利周期表就那么明晃晃地放在了那里。任何猜测都没有实际数据来得更加可信。
甚至从某种程度去看,2025年的小米汽车才真正符合一家新时代中国车企该有的样子。
论产品推陈出新的逻辑,并非随大流,从SU7到YU7都有着自己坚定的发向,这很难得;论对性能的极致追求,从奔赴纽北,并反复为自己创下新赛道纪录,亦是那样特别;在价格体系的维系上,盲目降价或是对现有车型实行快速改款,都是不存在的……
很快,小米预估的汽车业务盈利平衡点会如期而至。届时,再多的质疑在真实的经营指标面前,总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