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家团队模仿蝙蝠、鲸鱼等生物的声波通信机制,开发出可通过声波协调行动的微型机器人群体。这项发表于《物理评论X》的研究显示,这些直径仅微米级的机器人能自组织形成智能集群,在狭小空间中灵活导航并实现“自愈重组”,为灾后救援、环境治理及体内精准医疗开辟新路径。
技术突破:声波驱动的“群体智能革命”
传统微型机器人多依赖化学信号控制,存在响应慢、传播距离短等局限。而该团队研发的声波协调系统具有三大优势:
- 超高效通信:声波信号传播速度比化学信号快100倍,能量损失率低于0.1%,使机器人群在20米范围内实现毫秒级同步响应。
- 极简硬件设计:每个机器人仅搭载微型扬声器、麦克风和振荡器,通过调整声波频率实现方向感知与集群同步(如向最强信号源迁移)。
- 自组织与自愈能力:模拟蜂群、鱼群的涌现行为,无需中央控制即可形成动态集群;即使被外力打散,也能通过声波“重聚”并恢复原有结构。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项目负责人Igor Aronson解释:“单个机器人只是简单电路,但集群通过声波‘倾听’彼此,展现出超越个体的智能。它们能像鸟群一样避障,像蚁群一样分工,这在活性物质研究领域是首次实现。”
核心机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协作”
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了1000个微型机器人的互动:
- 频率同步:每个机器人将内置振荡器调谐至群体声波场的主导频率,形成“声学共识”;
- 梯度迁移:通过比较左右麦克风接收的声波强度差,定位集群中心并向其移动;
- 动态重组:当遇到障碍物时,群体会自动分裂成子集群绕开障碍,通过声波重新汇合。
模拟结果显示,该系统在迷宫环境中的通过率比传统化学控制机器人高85%,且重组效率提升3倍。
应用前景:从“纳米医生”到“环境清道夫”
- 精准医疗:数百万个微型机器人可通过声波导航,穿透血管壁直达肿瘤,定向释放药物;
- 污染治理:集群可深入地下管道或核废料区,协同清除污染物,减少人类暴露风险;
- 灾后救援:在地震废墟等复杂环境中,机器人集群能通过声波定位幸存者并传递生命信号。
目前,该团队正将计算机模型转化为物理原型,计划2026年前开展动物体内药物输送试验。活性物质领域专家评价:“声波控制为微型机器人集群提供了‘通用语言’,其潜力堪比当年互联网协议对信息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