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一种生物已经存活了2.7亿年,比恐龙出现得还早,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神兽”的斑鳖,曾是《西游记》里通天河老鼋的原型。
在古籍记载里,斑鳖被称为“癞头鼋”,是祥瑞的象征,《红楼梦》里就提到过它的珍贵,可现在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这种古老的生灵正走到了灭绝的边缘,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剩下两只,还全都是雄性,我国苏州动物园里的那只,成了我们最后的希望。
比大熊猫濒危十倍的“水中活化石”,该如何跨过繁殖这道生死关?这个问题,正考验着科学家和每一个关心它们的人。
苏州动物园的池塘里,住着一位特殊的“居民”,它叫“苏苏”,是一只雄性斑鳖,今年已经110多岁了。
饲养员每天都会记录它的活动轨迹,最近发现它上岸晒太阳的时间越来越短,进食量也比十年前减少了近一半,衰老正在悄悄降临。
在越南宣汉湖,还有另一只雄性斑鳖独自生活,两只雄性,意味着自然繁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住在苏州的动物园的斑鳖
斑鳖曾经并不孤独,2007年时,全国动物园盘点还发现过4只斑鳖,其中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湘湘”,一度带来过希望。
2008年,“湘湘”被专程送到苏州和“苏苏”配对,它们每年都会交配产卵,最多的一年产了100多枚蛋。
可奇怪的是,没有一枚蛋能成功孵化,专家检查后发现,“苏苏”的生殖器曾受重伤,精子活力不足20%。
“嫁到”苏州的雌性斑鳖
2015到2019年间,专家们尝试了五次人工授精,第五次手术后,“湘湘”再也没有醒来,享年超过100岁。
2023年,越南最后一只雌性斑鳖也确认死亡,这意味着,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雌性斑鳖了。
苏州动物园中的雄性斑鳖
斑鳖的困境,早有预兆。上世纪90年代,赵肯堂教授在研究一批“癞头鼋”标本时,发现了异常。
这些标本的体型比普通鼋大得多,背甲花纹也不一样。经过反复比对,他确认这是一个独立物种,应该叫“斑鳖”。
1992年,赵教授四处奔走,呼吁保护这种珍稀动物。可当时没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呼吁石沉大海。
直到2006年,苏州召开了第一次斑鳖保护研讨会,保护计划才正式提上日程。但这时已经太晚了。
2005到2007年的全国普查显示,当时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如果能早十年行动,或许能改变结局。
栖息地的破坏更让斑鳖无处可去,太湖曾是斑鳖的乐园,可1972年后,这里再也没发现过野生斑鳖。
工业废水让湖水富营养化,适合产卵的沙滩被开发成景区,斑鳖需要的清澈水域和安静环境,越来越难找到。
现在,云南红河的马堵山水库成了最后的希望,当地村民说,曾在这里见过“比圆桌还大的乌龟”。
科学家们带着红外相机和环境DNA检测设备,一次次深入这片水域,但至今没有找到确切证据。
为了寻找野生斑鳖,2025年5月,濒危物种基金发起了悬赏。最初悬赏10万元,很快就收到了上百条线索。
8月,一位爱心人士追加了10万元,悬赏金额提高到20万元。线索增加到近200条,可经过专家鉴定,都不是斑鳖。
志愿者张先生说,很多人把中华鳖当成了斑鳖。幼年斑鳖和中华鳖长得很像,这给鉴别带来了很大难度。
虽然没找到斑鳖,但这次活动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物种。网友们通过直播打赏,为保护工作筹集了不少经费。
科学家们没有放弃技术突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团队,成功破译了“湘湘”的基因组。
他们解码出26646个蛋白编码基因,明确了斑鳖的性别决定系统。这些数据能帮他们更准确地寻找野生个体。
在苏州的生物库里,保存着12万份斑鳖生殖细胞,用-196℃的液氮冷冻着。挪威的末日种子库也储存了23管基因样本。
可现实很残酷。中科院2025年的报告显示,现存冷冻精子的活性只有0.3%,连自然受精需要的游动距离都达不到。
更棘手的是基因多样性问题,就算克隆成功,单一基因也很难适应环境变化。爬行动物克隆目前还没有成功先例。
中越科学家尝试了跨物种代孕,用美洲鳖做母体,2024年,第一例胚胎存活了72小时,虽然失败却积累了数据。
我国还研发了仿生交配机器人,模拟斑鳖求偶行为,通过AI训练,希望能提高人工授精的成功率,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
但专家坦言,没有雌性个体,再好的技术也没用,现在最需要的,是在野外找到新的斑鳖,尤其是雌性。
斑鳖的消失,不只是少了一个物种,云南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斑鳖对控制钉螺数量至关重要。
1只成年斑鳖能控制5平方公里水域的钉螺,减少90%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没有它们,生态链就会出现缺口。
这让人们想起了鼋的保护案例,通过人工繁育,现在已经有1000多只幼鼋了,这种提前干预的模式值得借鉴。
红河上游主干元江,可能的斑鳖栖息地
保护斑鳖不能只靠专家,苏州动物园为“苏苏”建立了24小时监测系统,任何人都能通过直播关注它的状况。
中越也在加强合作,虽然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渔业,但为斑鳖保护的技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民间力量同样重要。除了悬赏,还有志愿者在红河流域定期巡逻,清理垃圾,监测水质变化。
学校里开始开设斑鳖保护课程,孩子们通过绘画、作文比赛,了解这个古老物种的故事。
有人质疑,花这么多精力保护一个可能灭绝的物种值得吗?科学家的答案是肯定的。
每一个物种都是亿万年进化的成果,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斑鳖的基因里,藏着两亿多年的生存智慧。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保护物种不能等快灭绝了才行动。预防性保护比抢救性保护更有效,也更经济。
技术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维护完整的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才是长久之计。
现在,“苏苏”还在苏州动物园里平静地生活着,每天清晨,它会游到岸边,晒晒太阳,打个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