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安琪 通讯员 李悦
上周,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7—8月,我市先后组织数十家企业成立“南京队”,分别赴上海参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赴北京参加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6月,我市连续召开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大会、2025南京软件大会……
产业强市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今年3月,南京成立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以及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低空经济(航空航天)6个产业专班,形成“1+4+6”工作体系,进一步凝聚攻坚突破合力。
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产业发展”,邀请市民、网友与专家共商良策,为进一步推动“十五五”时期产业“拔节生长”建言献策。
公众声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十五五”时期,南京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重点领域又有哪些?市民网友纷纷献策。
把握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南京在不少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希望在‘十五五’期间,拿出再攀新高的干劲、拼劲、闯劲,充分利用好产业优势,再上新台阶。”市民周先生对南京未来产业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目前,我市正大力构建“4266”产业体系。网友“Wendy”表示,南京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对于产业方向的选取,市民王先生认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软件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网友“123”建议,希望循序渐进发展高端制造业。“企业多起来,供应链体系完善了,就能带动就业和人口增长,让年轻人乐于在南京安家,城市才会充满活力。”
将优势企业培育为“隐形冠军”集群
如何支持产业做大做强?市民赵小姐建议,依托现有优势,将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领域优势企业培育为“隐形冠军”集群。“例如,南京工业软件规模占全省四成,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市民建议,要强化区域协同,在低空经济领域联合申报国家级示范区,共享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政策资源。
记者探访——传统产业以“新”提质,开拓市场“新蓝海”
8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雨花台区的梅山钢铁厂,一卷卷用于生产“双绿色”奶粉罐、饮料罐、食品罐的钢材,正在从流水线上诞生。
小小奶粉罐,取材大有讲究。“一个钢卷在成为一个镀锡钢罐之前,要经过预处理,褪去带钢满身‘泥泞’,再通过电镀工艺披上‘锡外衣’,接下来还要进行软熔淬水、钝化等处理,提高带钢表面耐蚀性和光泽度……”梅钢镀锡产品工程师谢志刚介绍了一个食品罐的生产流程。
“品种就是未来,没有品种就没有未来。”产品结构是钢铁企业的生存密码。梅钢作为宝钢股份精品板材基地之一,近年来,在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两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食品存储用钢、酸洗汽车钢、丹霞钢、精冲钢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助力南京打造国内外重要的高端精品钢基地。
梅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梅钢聚焦战略行业与重点产品,构建起“产销研”一体化服务新生态,精冲工具、汽车结构钢等重点品种销量同比增长12%。与此同时,梅钢冷轧厂多条主要产线实现历史突破,酸洗、厚板酸洗、连退机组等产线持续刷新产量纪录,在汽车、空调、电梯等领域开辟出全新赛道。最近,梅钢制定新一轮产品规划,大幅提升精品钢比例。锚定“打造国内第一热轧精品基地”战略目标,梅钢将进一步提升制造能力,推进机制变革,打造面向客户的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宗旨,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专家献策——形成一批“叫得响”的标杆性产品
南京产业“家底”厚实,门类齐全,应该在高原上建高峰,打造能在全国甚至全球“叫得响”的标杆性产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娟建议,未来南京若要在更高层次竞争中胜出,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实现从“多而散”向“精而强”的跃升,形成一批引领全球产业的标杆性终端产品。
创新产品化,推动科技成果快速变成创新产品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但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真正进入市场、形成竞争力。”孙娟提出,南京拥有石化、电力、钢铁装备、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坚实的产业底盘,也有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原子级制造、生命基因等走在前沿的“硬科技”。关键是要让两者碰撞“裂变”,走出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路径。
布局集群化,打造有龙头、有梯度的产业集群
南京需要在各重点区域谋划好聚焦创新产品的产业集群,形成既有“龙头凤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又有“蚂蚁雄兵”——灵活创新的中小企业,构建梯次分明、携手发展的集群格局。集群内部不仅要有高校和科研平台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和人才,还要有敏锐的创新中介服务网络、敢于投资的资本机构,以及可以先行试点的产品应用场景。
区域联盟化,做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发动机”
孙娟建议,南京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门户枢纽,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应主动当好“创新极核”,协同宁马芜、宁滁淮、宁镇扬、宁宣黄等区域,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组建产业联盟。通过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形成跨区域的“产业走廊”。同时,要加快高铁、城际轨道等交通廊道建设,建立跨区议事机制,探索园区合作、税收分享等制度创新,让“产业走廊”真正跨区协作、优势互补。
邀您参与 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