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进
8月25日,“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5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其中,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和女性获奖人数量均创奖项设置以来新高。 50位获奖人平均年龄为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是32岁。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在名单公布后的媒体采访环节,西湖大学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邓力表示,评价研究的原创性贯穿了“科学探索奖”整个评审环节。“科学探索奖”不是一个成就奖,而是综合评价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和发展潜力。我们希望获奖人不要把获奖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能坚持敢于探索、勇闯“无人区”的精神。
具体看获奖名单,一方面,在今年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例如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
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的增长与奖项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密不可分。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表示,奖项设置的“新星名额”有效吸引了年轻人。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高于历年平均(1165人),增量主要就来自年轻科学家,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共有261人,占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几乎翻倍。
另一方面,今年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奖项设置以来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
去年,“科学探索奖”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额”方面,“科学探索奖”也做了类似处理(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
整体上,2025年“科学探索奖”覆盖面进一步提升。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去年13个城市、28家机构)。其中,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为保障科学奖项的公信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学探索奖”自创立以来,便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和评审规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回避,决不允许以“打招呼”、利益输送等手段干扰或影响评审工作。今年在整个评审阶段,共产生363人次的回避。
随着新一届获奖名单揭晓,“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是一项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