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凌云县大森林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的生产场景扑面而来:中央控制室内,数十块电子屏幕实时跳转着各项生产数据与监控画面;车间里,源自德国的“迪芬巴赫”全自动连续平压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二十多道工序一气呵成、尽在掌控中。“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让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去年公司新增产值超2800万元。”公司总经理张莉介绍。
该公司的蝶变,正是凌云县聚力产业创新、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缩影。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95后”返乡青年李东云轻触数字化监测系统,茶园实况、土壤成分、农残检测等数据立刻呈现在屏幕上。
“这套系统覆盖全部合作茶园,实现了种植全程可溯的数据化管理,从根本上保障茶叶原料品质。”作为“茶二代”,李东云跳出父辈的传统加工方式,引进先进的1200型微光波杀青机,打造出定制化、智能化的茶叶生产线。
“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操控整条生产线。除了投料和包装环节还需人工,其余全部自动化。”李东云表示,智能化改造使企业产能快速跃升,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5000万元。
创新不止于此。广西国晶庄园酒业有限公司以凌云白毫茶为原料,运用专利技术革新酿酒工艺,成功研发“国晶·茶本酒”。广西凌云羽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桑蚕产业链延伸,以缫丝副产品蚕蛹为原料,通过先进的连续液固双逆流萃取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绿电筑基,能源转型赋能产业韧性
凌云县积极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多元绿色能源体系,为工业及乡村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在凌云县绿色居家产业园区,中广核新能源迎辉储能电站如同园区的“绿色心脏”,为入园企业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保障,显著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
绿色能源的触角更延伸至乡村。在凌云县逻楼镇仰村村,由中广核新集团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接入广西新电力投资集团凌云供电公司配网,正推动新能源电力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采取股份经济联合社模式,总装机容量6兆瓦,年平均发电量526万千瓦时,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阳大鹏表示,该项目不仅促进了县域农村绿色发展,更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据了解,凌云县正在推进东和、朝里、玉洪等10余个风电场项目建设。同时,在加尤镇陇槐村、伶站乡伶兴村、逻楼镇仰村村等地实施光伏项目,风、光发电并网后,将为凌云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水电站智能化也同步推进。凌云供电公司通过3个水电站智慧体系改造,在坡帖水电站集控中心具备水电站远程开停机、视频及运行参数监控,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向“新”提质,绿色引擎动力澎湃
近年来,凌云县立足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在强化茶叶、桑蚕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大森林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物料场,来自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废旧木料堆积如山。这些往日被视作废弃物的材料,将通过先进工艺实现“再生”,变身高端环保板材。
“不同于依赖原木的传统人造板,我们大量收购原木加工的‘三剩物’。”大森林公司董事长朱胜国介绍。该公司构建了“以废为主、以林为辅”的绿色供应链,70%以上原料为小径材、间伐材、枝丫柴等农林废弃物,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所生产的阻燃OSB板采用MDI无醛胶粘合,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性能稳定、抗变形能力强,广泛应用于高端市场。
“以前烧火都嫌麻烦的边角料,现在公司收购,一年能多挣万把块,顶几亩地收成!”伶站乡初化村林农老杨的喜悦溢于言表。
大森林公司的快速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6家企业,年产12万立方米高端原木生态板、10万立方米生态板、30万立方米定向颗粒板等项目全线投产。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凌云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3.3%,工业增加值增长7.2%。
从智能车间到绿色能源网络,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业态培育,凌云县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扎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劲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袁永勇)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