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数字政府”交流活动中,北京、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集中发布了一批重磅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不仅能看到算力基建的“硬支撑”、数据要素的“规则破局”,更能捕捉到数字政府从“工具化便民”向“智能化治理”的深层转型,而数博会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引领性,正体现在对这些转型趋势的“集中赋能”与“方向锚定”上。中国信息协会承办的本次“数字政府”交流活动超出了单纯的成果展示范畴,而更像是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国家战略落地”的权威校验场,也是行业趋势从“概念探讨”向“实践突破”转化的核心枢纽。
算力与底座:数字政府的“硬核支撑”,数博会锚定“集约化”方向
数字政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与统一的数据底座——这是数博会多年来持续聚焦的核心议题,也是本次活动中各地成果的“共性亮点”。不同于以往分散的技术展示,本次数博会呈现的基建成果,均围绕“集约化、协同化”展开,直指“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行业痛点,凸显了数博会对“资源高效配置”的专业导向。
北京市的“京办”平台,是政务协同集约化的一个“样本”。作为覆盖市、区、街、居四级的统一办公底座,“京办”通过开放近100项能力、整合500余个部门应用,将分散的政务系统转化为“全市一入口”,不仅节约70%重复开发成本,更推动传统“以部门为中心”的协同模式,转向“以任务为中心”的扁平化效率革命。其日均处理1.2亿条消息、50%以上的日活率,印证了集约化模式的实践价值,也传递“基建不搞‘碎片化’,要做‘一体化’”的专业共识。
在算力支撑层面,贵州安顺依托贵州绿色算力(安顺)基地,建成“南智云”“安顺彩云”等数据中心,总算力规模达410P,标准机架3443个,上云用云企业超1000户。更关键的是,安顺创新的“一场景一授权”“双授权”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模式,谋划落地54个“大数据+”应用场景,让算力资源不再是“闲置资产”,而是能精准匹配“大数据+实体经济”场景的“生产资料”。这种“算力+场景”的联动思维,正是“基建要为产业赋能”的导向体现。
湖北省的城市公共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值得关注。湖北构建了“一码一库一图一标准一平台”的核心框架,17个市州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实现中心城区构筑物全覆盖,汇聚政务数据 421.06 亿条,建成湖北省公共数据开放网,开放数据集超 1 万个,“一标三实”数据上图率超90%。这种“全省一盘棋”的基建思路,为中西部地区数字政府基建提供了可参考的“湖北方案”。
数据要素:从“无序流通”到“规则破局”,数博会释放“制度创新”信号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其“确权难、流通难、监管难”一直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瓶颈。本次数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便是集中发布了一批破解“数据要素治理”的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路径,凸显了数博会作为“政策与市场交汇点”的引领性,也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有规可依”的新阶段。
数博会历来是大数据相关理论发布的重要平台。这次贵州发布的《场景大数据白皮书6.0》,是贵州大数据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这份白皮书直指“数权界定”这一行业痛点:首次明确数权是“所有权、持有权、加工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集合,提出“原始取得+授权取得”的权利获取路径,并构建“授权登记平台+第三方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框架。从产业媒体视角看,这份白皮书不只是“理论探讨”,更为数据交易所的运营、企业数据的合规流通提供了“操作手册”,推动数据流通从“无证驾驶”走向“合规有序”。《场景大数据白皮书6.0》选择在数博会发布,正是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经验”上升为可全国推广的方案展示,这也恰恰是数博会“汇聚业界思想,引领行业标准”的体现。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的正式落地,则是数博会上“国家战略落地”的又一佐证。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启动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工程”核心项目,中国联通配套投入2.46亿元建设的这一特区,聚焦打通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全链条。从行业视角看,大湾区数据特区的意义在于“打破区域数据壁垒”——它不仅是粤港澳三地数据协同的“试验田”,更将为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提供“区域协同”的范本。
本次数博会数字政府交流活动还通过专家报告环节,为数据要素治理“校准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分析“数据要素化挑战”时提出“数据共享停滞、公共数据运营单一化、AI大模型滥用”三大问题,而各地发布的成果恰恰是对这些挑战的“针对性回应”:蚂蚁区块链的“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破解流通安全难题;江西政务服务智能体通过“数据关联通码”打通“人、地、物、财、事”,推动数据从“闲置”到“活用”——这种“专家点题、成果应答”的互动模式,已经成为数博会一大专业特色。
场景智能:从“便民服务”到“治理变革”,数博会聚焦“价值落地”
数字政府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效能提升与民生改善。本次数博会呈现的场景化成果,不再停留于“线上办事”等基础功能,而是向“精准治理、主动服务”深度延伸,凸显了数博会对“技术价值落地”的专业判断——只有让数字技术融入治理全流程,才能避免“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式主义。
江西省的“小赣事”智能体,是“场景智能化”的典型代表。依托赣服通5288万实名用户的基础,“小赣事”通过3D数字人、方言识别、视频帮办等功能,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企业可通过“政策匹配”功能自动获取惠企红利,群众可通过“边聊边办”享受“大厅面对面”的办事体验。更关键的是,其引入的MCP标准协议,打破了不同智能体的“信息孤岛”,让社保、医保、教育等领域的数据能跨系统协同——这种“从单一服务到全流程治理”的升级,正是数博会所倡导的“场景要深、要实”的权威导向。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的实践,展现了数字技术对“行业治理”的重塑力。交流活动中分享的9个案例,既有通过“遥感+信令数据”监管玉米制种违法的“精准执法”,也有通过大数据融合让80%小农户获得贷款的“普惠金融”,更有将病虫害预警提前8天的“主动防控”。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数据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驱动农业农村“生产变革、管理变革”的核心要素。这些案例通过数博会向行业传递“场景创新要紧扣行业痛点”的专业信号,避免技术与业务“两张皮”。
区域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开放格局”,数博会彰显“国家战略”视野
数字政府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区域协同、国际合作的“开放生态”。本次数博会呈现的成果中,广西、广东等地的实践,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凸显了数博会作为“国家战略落地窗口”的权威性,也为数字政府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广西面向东盟的AI合作,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生动实践。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广西构建了“一节点(南宁)、两板块(中国+东盟)、多分中心”的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国内整合北上广研发资源,东盟覆盖7国共同建设“中国-东盟语料库”“老挝通用大模型”。从产业视角看,这种“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模式,不仅能推动我国AI技术“走出去”,更能通过东盟市场的反馈,反哺国内技术迭代,凸显数字政府建设绝非局限于地方治理,而要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引领性。
广东省深圳市发布的“联合创新机制”,则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新范式。通过联合200余家头部企业、鹏城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深圳建立了“场景开放-方案遴选-实验验证-成果推广”的全流程机制,配套人工智能专项奖励,推动“一地创新、多地复用”。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城市间各自为战”的创新壁垒,让数字政府建设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这一机制通过数博会的推广,将促进“协同创新才是数字政府高效发展的关键”的共识。
从本次数博会“数字政府”交流活动来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进入“基建筑基、数据赋能、场景深化、协同开放”的新阶段,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突破“三重平衡”:
一是“安全与流通”的平衡。梅宏院士提到的“数据共享停滞”与贵州场景大数据白皮书的“数权规则”,本质上都是在探索这一平衡——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让数据在安全框架内充分流通。
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平衡。湖北的“城市数公基”、深圳的“联合创新机制”表明,政府需做好“规则制定者”与“平台搭建者”,而企业则应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只有政企协同,才能避免公共数据运营“单一化”,激发生态活力。
三是“技术创新与治理需求”的平衡。AI大模型的热潮下,需警惕“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正如江西“小赣事”、农业农村部的案例所示,只有让技术紧扣“民生痛点、治理难点”,数字政府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作为数字经济“风向标级”的行业展会,本次数博会数字政府交流活动释放的成果,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数字政府建设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锚定”——随着数据要素规则的完善、智能场景的深化、区域协同的加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必将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新阶段,而数博会也将持续扮演“权威见证者”与“趋势引领者”的角色。
来源:IDC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