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走向产业应用阶段,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不仅提出了涵盖“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在内的六大重点行动方向,还表示要强化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强化智能算力统筹在内的八项基础支撑能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双轮驱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扩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生成式AI、行业模型与垂直场景化服务则成为增长最活跃的产业细分领域。
筑牢AI+底座 算力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艾字节,存储容量的度量单位),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而智算基础设施正是这场“算力基建”浪潮的核心。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智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构建起了覆盖全国、协同发展的算力网络。这一布局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数据中心的局限,建立集人工智能芯片、智能计算集群、高速网络为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
其中,过去两年,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AI基础设施建设厂商,在算力与网络两条底座线上同时发力,形成“网络+算力+云边端”协同的基础能力体系。从国家级超算中心、区域智算中心到企业自建机房、云厂商的专用智算集群,呈现出“多主体并进、分层布局”的格局。
以中国移动为例,记者从“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获悉,其最新推出的算网大脑3.0,深度融合了AI升级,全量纳管现网超80EFLOPS多样化算力,以及超25万个网络链路资源。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认为,我国算力发展正呈现结构、形态、效能三个“转变”。其中,算力结构由以“训练为主”向以“推理为主、训推一体”转变,算力形态由“集中化”向“分布式”转变,算力效能释放由“硬件横向扩展”向“软硬垂直优化”转变。
据其预计,随着大模型轻量化、开放化发展激发推理应用爆发,未来推理算力有望达到训练算力的10倍规模。在此背景下,他表示,当前我国算力网络正加速迈向以智为核心、算网智一体化的算力网络3.0新阶段,并最终成为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新业态剧增 AI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如果说智算基础设施是“人工智能+”的坚实底座,那么在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则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正从平台能力向行业深度渗透,医疗、教育、制造、金融和消费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可复制的典型案例。“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正呈现出从试点走向规模、从通用走向行业的发展走势。
在制造与矿业场景中,行业大模型正与多模态感知结合,把“经验密集型”作业转为“数据驱动型”流程。以“盘古矿山”为代表的行业模型为例,记者从华为了解到,其围绕带式输送、井下巡检、选煤智能控制等环节进行“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重构,目标直指安全生产、良率与能耗等核心指标的提升;同时,在电力系统,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相继发布了行业大模型,聚焦设备状态评估、隐患识别、负荷预测、调度辅助与应急处理等,推进了数字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通信网络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自智网络”则在进一步走向高阶智能化阶段。如中国移动提出了“3+13”大模型智能体与L4高价值场景解决方案,围绕装维、优化、开通、运营支撑等环节落地。记者从中国移动方面获悉,其相关方案已在国际电信联盟与TM Forum体系内获得多项荣誉,显示出网络从“可观测、可自动化”向“可感知、可决策、自优化”的能力加速进阶。
在医疗健康领域,AI应用正在显著改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医学影像(如CT、MRI),为医生提供更精准、更快速的诊断建议。
在药物研发领域,望石智慧创始人兼CEO周杰龙向记者表示,传统药物研发流程中,研发人员主要依赖于药物化学专家的灵感和经验,缺乏高效的工具来辅助药物设计。但依托AI大模型,融合几何深度学习等算法,药物研发企业能够精准地生成与靶点口袋结构契合的分子,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蛋白质比对和合成。据其透露,目前公司在多模态AI小分子生成大模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部分项目更是进入了临床阶段。
杨光认为,这将为我国AI+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提出的六大重点行动中,着重强调了将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等举措。
算力与应用并进 产业链聚焦攻克痛点
伴随算力加速部署与产业应用落地的双轮并进,我国AI产业也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算力方面,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在强化八项基础支撑能力中明确要求,将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充分发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作用,加大数、算、电、网等资源协同。加强智能算力互联互通和供需匹配,创新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
对此,杨光认为,此次《意见》关注到了目前我国算力行业的最大痛点,即算力利用率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西部智算中心利用率不足,而东部算力需求高企。如何实现跨区域调度,也是全行业正在重点聚焦的难点问题。
为了加强协同,记者注意到,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中国算力平台日前已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推动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在提升AI基础能力方面,记者也注意到,《意见》着重强调,未来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加快研究更加高效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方法,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协同发展。
对此,国内大模型创新企业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向记者解读称,目前AI已经到了可以开展场景化应用落地阶段,并深入赋能核心生产环节,提升效率,优化乃至重塑流程,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大模型依然处在人工智能应用早期阶段,还远远没有到成熟定型的阶段,因此,在兼顾应用的同时,的确应继续加强发展基础大模型,并加强专业大模型研发。
虽然挑战重重,但总体来看,对于《意见》的出台,产业链普遍认为,随着此次政策路线的发布,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身的技术演进、应用落地和生态完善,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加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