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今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本次论坛将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格局。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让文化遗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得到生动呈现。
数字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现实需要。文物和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沧桑巨变而流传下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传承和利用。但受时间推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一些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留存困难的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风险问题。数字化赋能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以及文化延续性,进而有效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周期”,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延续。
数字技术筑牢文化遗产保护防线。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系统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的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该平台汇聚城墙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比对分析,系统可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便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文保监测员。同时,平台还能智能识别游客攀爬、长时间逗留等违规行为,兼顾文保与安全管理。借助数字技术,城墙保护从传统“修修补补”的被动模式,转向“提前预防”的主动模式,为文化遗产筑牢全天候的“防火墙”。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获得“数字生命”。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然而,风沙侵蚀、各类病害等时刻威胁着文物安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让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展厅,游客只需佩戴好VR设备,便能近距离“触碰”那些绘制在四米多高窟顶上的飞天、雷神、伏羲、女娲等形象。创新性的数字化手段,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专家团队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技术,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远程共享。
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烈焰吞噬了数个世纪的文明记忆,但无人机实时监测、3D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模技术让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成为可能。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风沙侵蚀中褪色,“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让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上的多元应用与巨大潜能。期待更多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中,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