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产模式 激活发展动能
创始人
2025-09-04 16:21:53
0

在油气物联网建设助力下,采油一厂稀油处理站(李红站)已实现生产流程智能管控,生产现场变得更加简洁高效。赵宏厦 摄

数智技术公司科研人员对物联网实验室新设备进行检测调试。本报记者 徐志远 摄

8月28日,重油开发公司生产指挥中心通过生产监控平台远程查看油井状态。陈琳 摄

新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现场。 记者 徐志远 摄

从戈壁荒滩上的人工巡检到大屏幕前的智能化监控,从纸质报表里的数据到云端系统中的实时感知,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近年来,新疆油田以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油气生产从“地下”迈向“云端”,从“人海战术”转向“数智驱动”,在各单位之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生产模式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为破解老油田开发痛点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还通过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管控”的新型生产体系,推动管理模式从“人工巡检、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智能运营”跨越,为新疆油田建设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注入了强劲动力。

管理破局

以“智联之翼”重塑开发范式

新疆油田的稠油储量约占全国稠油总储量的30%以上,是中国稠油开发的核心区域。新疆油田在稠油开采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亿吨级稠油油田的开采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稠油生产基地,重油开发公司的井场上一直不乏巡检工辛勤的身影。但如今,光纤中奔涌的数据流代替了巡检工来回的奔波,这座诞生于1986年的老厂,正以物联网建设为笔,在油区的广袤土地上书写着稠油开发的新篇章。

重油开发公司开发模式的转变源于生存考验。重油开发公司7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且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面系统复杂,全公司8595台设备位置分散,最远单井距中心站46公里,员工日均巡检路程超百公里,且工作环境差。随着开井数逐年增长,虽百万吨用工量降低了44%,但人均管井数增长了1.4倍,人员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据该公司员工回忆,2021年,物联网建设刚起步时,单井仅能采集温度数据,且数据滞后两三天,员工仍然需要天天跑现场,以防异常井处理不及时。

2021年4月,重油开发公司打响了物联网建设攻坚战。公司3653口油水井、421座站场陆续装上“智慧眼”,温度、压力、示功图等参数实现秒级采集。2025年,该公司又启动补强工程,更是让数据采集“无死角”——中小站场全参数覆盖率提升至80%,2200口单井补齐压力、电参等关键数据,700余台视频监控如同“电子哨兵”守护着井场站库。

在生产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曲线勾勒出智能采油的新图景:井口压力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计量站液量波动时远程调控指令实时下达,甚至抽油机停机都能通过电参数分析在几分钟内远程重启。“以前处理金龙油田边远井停机时,需要来回奔波6个小时,现在鼠标一点就能解决,上半年仅这一项功能就为公司减少产量损失百余吨。”重油开发公司技术员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

供汽与集输系统的变革同样成效显著。注汽锅炉加装智能设备后,其压力、流量数据可实时回传,员工巡检频率从每天6次减少至2次;集输管网阀门实现远程操控,员工不用再爬罐量油,在屏幕前就能查看液位曲线。该公司集输工程师尤莉说,过去单座转油站需要6人值守,现在联合站值守人员减少,换热站更是无人值守。

物联网建设的深度渗透,重塑了稠油开发生产模式,如今,生产指挥中心升级后功能更加强大:智能监控替代了40%的巡检人员,巡检频次提升两倍;单井问题诊断系统日处理上万条数据,异常响应效率提升60%;含水在线检测使取样化验工作量减少50%,告别了“人工取样滞后三天、油井问题处理滞后”窘境。

组织架构的“减法”还换来了效率的“乘法”。前线班组岗位实现精简60%,员工巡检模式从每日巡检变为按需出动。属地安全职责也进行了重新划分,指挥中心负责预警决策,现场员工则专注执行落实,形成了“发现—分析—处置”的闭环。以前办一张作业许可票需要2个小时,现在移动端可线上办理3万张票据,且零差错,作业效率提升了80%。

进行数智化转型以来,重油开发公司百万吨用工量下降44%,人均管标准井数上升41%;

物联网“六率”全面跃升,数据准确率从94%提升至99%,报警反馈及时率达99%。员工们一致认为,现在不是人围着井转,而是数据围着决策转,这才是新时代的“油田智慧”。

重油开发公司示范区实践印证“三个更快”“三个更优”:数据采集缩至1分钟、工况诊断2小时、异常处置12小时(原24小时、3天、48小时);视频监督全覆盖,人均管井数提升64%、油气当量增长1.7倍。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副指挥长李玄说,现在靠数据技术判断井况,比以往经验判断更准。

老厂突围

物联网建设激活65年积淀

成立于1960年的采油一厂,曾以“百万吨产量”的辉煌被载入我国石油工业史。然而,历经65年的开发,这座老厂也面临着“两广”(面积广、油藏分布广)和“两多”(油水井多、站库设备多)的现实挑战。如今,借助物联网建设与应用,这座老油田在数字浪潮中焕发了新生机。

采油一厂的油区像一条长丝带,北起克拉玛依市、南邻天山,展布超200公里,共有6000余口油水井、500余座站场,最远井组间距达几十公里。2020年,采油一厂共有400多名员工每天奔波在巡检路上,最远班组单趟巡检路程达百公里。员工们手抄数据、人工填报表,一口井的异常从发现到处置常常要耗时两天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井数增长,人均管井数攀升,采油一厂人员紧缺与劳动强度倍增、设备老旧与精细安全管理的矛盾愈发凸显。据统计,该厂近万台设备中,62%超期服役20年,若完全依赖人工查验,故障率较高。同时,该厂安全压力也不小,综合风险值与安全系数居油田首位,日均百余项许可作业需要靠“人盯人”。

“不是不想数字化转型,是不变不行了。”采油一厂第二采油作业区员工说,“以前我一个人管8口井,每天完成巡检、取样、抄录数据等工作需要5个多小时,忙得中午吃不上饭是常事。”

转型迫在眉睫,数字化成为这座老厂的唯一出路。

2021年4月17日,采油一厂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一场覆盖“井—站—管网”全链条的系统革命拉开序幕。采油一厂4096口油水井加装了传感器,481座站场配齐了智能仪表和视频监控,老旧设备也实现定制化改造。“高空瞭望+单井摄像头”为油区装上“千里眼”,使巡检速度更快、频次更高、范围更广。

2025年,采油一厂的补强工程让智能化建设再上台阶。井场物联网覆盖率从验收时的85.9%提升至100%,全参数覆盖率达90.8%;中小型站场无人值守率突破72%,年底将冲刺80%。在该厂生产指挥中心,油区生产动态实时显示,工作人员点击任意一口井,即可获取压力曲线、功率变化、视频画面等信息,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散管理、经验决策”的模式,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实时感知、快速响应”。生产指挥中心也成了采油一厂生产运行的“智慧心脏”。

“这不是简单安装设备,而是再造生产流程。”采油一厂信息管理站(自动化中控站)站长杨靖说,现在,注汽管理靠PID精准调节与井组模型分析;260个管汇温度实现集中监控,焖开异常井占比降至15%以下;注水实现“调洗验测”一体化,合格率提升11.2%。

采油一厂紧扣生产运行主要矛盾,通过系统规划“管理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监督可视化、业务数字化、决策智能化”五大场景,让技术赋能业务,清晰解答了物联网能否推动转型、实现减员、提升指挥效率、保障一线生产安全四大核心疑问,印证了物联网是能落地见效的转型密码。

从“经验拍板”到“数据说话”,从传统生产模式到物联网覆盖率100%,从人工巡检到24小时实时监控,从人拉肩扛到数字赋能,采油一厂用实践证明:老油田不是“数字化洼地”,而是踩着数字节拍迈向智能高效未来的转型标杆。

全域升级

数智赋能实现“万物智联”

“近年来,通过物联网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和基础提升,前端数字化不断完善,生产现场实现了‘全面感知、自动控制’,构建起‘无人化+智能化’运行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油田生产效能和效率。”新疆油田数智技术公司企业高级专家李国荣说。

目前,新疆油田已建成公司级生产指挥中心,各单位均设厂级生产指挥中心,已基本形成“监控中心—现场班组”新型管理模式。现场生产转向“集中监控、远程操控、故障巡检”,人均管井数从2020年的4.01口提升至2024年的5.67口,百万吨用工量从2019年的1479人降至1088人。同时,新疆油田打造出两家新型采油作业区:采油二厂运行维护一中心、百口泉采油厂玛湖第三采油作业区的百万吨用工量分别控减至150人、100人。

物联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劳动用工需求有效减少、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上,还体现在生产应用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实现了节能降耗上。新疆油田通过数字化井、站的建设以及生产现场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油气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资源利用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跑冒滴漏、违规排放以及油气泄漏等情况。新疆油田已连续多年实现绿色清洁生产,无重大污染事故。

在新疆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物联网建设也设定了新的目标:即加快推进物联网参数补强建设,为辅助生产决策提供支撑保障;加快推进生产场景应用智能化,构建油气生产智能化应用新生态;加快推进生产组织模式转型工作,大幅提升生产调度一体化协同指挥能力,为建设“数智新疆油田”奠定牢固的基础。

以新疆油田公司数智技术公司为技术支撑,新疆油田还建立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不仅有效优化了生产流程,重新构筑了组织架构,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层次。当然,面对未来油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新疆油田还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大局,促进油气行业的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新疆油田物联网建设已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覆盖,采油一厂的老厂焕新、重油开发公司的管理破局都交出了亮眼的转型答卷。答卷背后,“感知互联、数据驱动、智能管控”的新型生产模式正在形成,数据从“零散孤岛”变为“流动资产”,管理从“经验驱动”变为数据驱动,安全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预防”,“万井智联”正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场变革,不仅是生产模式的转型,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物联网建设正为新疆油田公司实现跨越两千万吨、挺进五千万吨油气当量的发展目标筑牢根基。当戈壁滩上的井场与云端的数据中心实时互联,当老一辈石油人的“找油梦”遇上新时代的“数智化”,新疆油田正以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石油传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最... 近日,有关华为nova 13系列手机的消息开始多了起来,之前透露的消息暴露,华为nova 13 Pr...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