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智大号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科研领域的当下,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科研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2025年8月22日,和鲸科技联合联想集团、沐曦股份在上海发布的“科研智能一体机”,以软硬一体化的创新形态直击高校与科研机构算力不足、技术门槛高等痛点,标志着我国科研智能化进程迈入“开箱即用”的新阶段。这场发布会不仅是技术产品的亮相,更折射出产学研协同生态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范式跃迁。
科研智能化转型的“卡脖子”困境与破局之道
当前,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三重矛盾:算力需求激增与硬件配置碎片化的矛盾、算法迭代加速与工具链割裂的矛盾、数据安全要求与开放协作需求的矛盾。和鲸科技CEO范向伟在致辞中坦言,高校客户常因GPU服务器配置复杂、适配成本高昂而陷入“选型焦虑”,而联想集团陈勇则指出,单一硬件厂商难以解决从终端到算法的全链条问题。这些痛点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科研智能化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堆砌,而是系统性解决方案。
科研智能一体机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硬件底座+平台中台+应用场景”的三层架构,实现了三大突破:
● 算力标准化:沐曦高性能芯片与联想ThinkStation工作站的深度适配,将显存、算力等参数封装为可扩展模块,用户无需理解底层架构即可按需调用;
● 工具一体化:和鲸ModelWhale平台集成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大模型编排等功能,打破传统科研中Python、R、MATLAB等多工具切换的壁垒;
● 安全可控化:私有化部署模式与脱敏数据环境,在保障科研数据主权的同时,满足伦理审查与合规要求。
这种“交钥匙工程”模式,本质上是对科研生产关系的重构——将技术人员从硬件选型、环境搭建等低价值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于核心研究问题。山东大学陈建红教授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其团队通过一体机实现边疆历史文献的自动化标注与建模,使原本需数月的文献考证工作缩短至数周。
产学研协同生态的进化:从“链式合作”到“网状共生”
发布会现场,和鲸科技、联想、沐曦与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互动,勾勒出新型科研生态的轮廓。这种生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 角色互补性:硬件厂商(联想)提供算力基础设施,芯片企业(沐曦)突破“卡脖子”技术,平台服务商(和鲸)搭建应用场景,高校则作为需求方与验证场,形成闭环;
● 价值共创性:同济大学周中允副教授团队基于和鲸平台开展的用户行为研究,其成果反哺至ModelWhale平台的算法优化,体现了“研究-应用-迭代”的正向循环;
● 场景穿透性:一体机不仅支持医学影像分析、金融风控等理科场景,更深入人文社科领域。陈建红教授展示的边疆研究数智体系,证明AI工具可突破“理工科专属”的认知局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通用基础设施。
这种生态的进化,暗合了“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要义——通过技术融合与场景渗透,推动AI从单点技术向基础能力跃迁。联想集团提出的“3S转型”(智能设备、智能基础设施、智慧服务)与和鲸科技的“智能体+AI工程化”双轮驱动,正是这种跃迁的微观写照。
挑战与展望:科研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科研智能一体机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全面落地仍需跨越三道坎:
● 成本门槛:高校采购经费分散、审批流程长,如何通过租赁模式、共享算力池等方式降低初期投入,是规模化推广的关键;
● 人才缺口:既懂AI技术又熟悉学科研究的“π型人才”稀缺,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与知识共享平台;
● 伦理风险:AI生成内容的可解释性、学术成果的权属界定等问题,需行业共建伦理准则与审查框架。
展望未来,科研智能化将呈现两大趋势:
1、从工具革命到范式变革:当AI成为科研人员的“第二大脑”,研究方法论将从“假设驱动”向“数据+假设双驱动”转型。周中允教授的研究显示,AI辅助决策可使企业战略调整响应速度提升40%,这种效率跃迁或将重塑整个科研评价体系;
2、从封闭创新到开放生态:沐曦股份王磊透露,其芯片架构已预留与国外生态的兼容接口,这意味着中国科研智能方案有望参与全球竞争。当国产软硬件形成标准输出能力,或将催生“中国方案+全球场景”的新格局。
以生态之力重塑科研生产力
科研智能一体机的发布,恰似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扩散至整个科研体系。它证明了一个真理: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突破的价值不取决于参数规模,而取决于能否与真实需求产生化学反应。当产学研各方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进化”,当硬件、算法、场景形成共振,中国科研的智能化转型便真正拥有了“集体跃迁”的动力。
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科研人员用上更顺手的工具,更是要构建一个“人人可用AI、处处激发创新”的新型科研生态。正如范向伟所言:“我们希望科研团队像用水电一样使用AI。”当这一天到来时,中国科研的星辰大海,或将因智能之光而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