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9月5日,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The Nobel Assembly)主办的诺贝尔论坛(The Nobel Conference)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代谢物”,这是该论坛自设立以来首次将焦点集中在这一前沿领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设立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由50位教授组成,承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评审与遴选工作。
诺贝尔年度论坛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办,始于20世纪后期,旨在追踪和评估生命科学关键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于世界领先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该论坛每年都会汇聚来自全球的杰出科学家,就生命科学的重大议题进行深度对话。
作为全球代谢研究的前沿盛会,诺贝尔年度论坛不仅是顶尖科学家展示突破成果的平台,更是诺贝尔委员会深入了解重大科学进展的重要机制,在诺奖提名与遴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今年的主题首次聚焦“代谢物”,凸显了该领域在基础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独特地位。
在传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中,代谢物长期被认为只是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们的角色似乎仅限于为细胞提供原料或能量。然而,过去二十年的研究不断颠覆这一观念。随着组学技术和代谢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代谢物远不只是化学反应的“过客”,它们是细胞命运的重要塑造者。
研究发现,代谢物能够作为信号分子,直接参与调控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以及蛋白质功能。例如,乳酸不再只是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而是通过一系列作用直接影响基因转录,进而参与调控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代谢性紊乱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理过程。类似的机制还涉及多种关键代谢分子,它们正在不断扩展我们对细胞调控网络的理解,并为疾病研究和治疗靶点探索开辟新的方向。
在疾病治疗研究中,代谢物研究正展现出多维度价值,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领域。以肿瘤治疗为例,由于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比较特殊,会导致某些类型的代谢物异常增多,这些代谢物会帮助肿瘤获取更多营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目前针对这种代谢特点开发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因此,代谢物既是疾病机制的关键参与者,也是治疗靶点发现的重要线索。因此,代谢物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联系代谢、表观遗传与疾病之间的桥梁。
本届诺贝尔年度论坛首次将“代谢物”作为核心主题,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它不仅折射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也预示着代谢物将在未来的疾病机制研究、精准医学和药物开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届诺贝尔年度论坛聚焦代谢物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赵英明受邀发表题为“代谢物偶联的赖氨酸酰化通路(Metabolite-Coupled Lysine Acylation Pathways)”的学术演讲,是此次论坛中的唯一华裔学者。其团队在代谢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领域研究二十余年,所绘制的相互作用网络,为解析癌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机制提供了框架,也为疾病治疗靶点发现提供了新路径。
在以往的诺贝尔年度论坛中,能够受邀登台发表学术报告的中国学者尚为数不多,且均为各自研究领域内享誉全球的顶级科学家,例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哈佛大学庄小威、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
参与本届论坛的国际顶尖学者还包括:Sir Peter Ratcliffe(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及牛津大学)——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因揭示细胞如何感知氧气变化而闻名。现任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并兼任牛津大学靶标发现研究所(Target Discovery Institute)所长。Craig Thompson(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原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任MSKCC(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总裁和CEO,是代谢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其研究聚焦代谢通路在细胞生长及癌症发生中的作用,对现代癌症代谢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Carl June(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开拓者,Richard W. Vague癌症免疫治疗教授、Center for Cellular Immunotherapies 和 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主任。其团队率先将CAR-T细胞疗法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
这些学者的参与,不仅凸显了本届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高度,也将带来代谢物研究在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转化的前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