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京举办。去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成功吸引了多家农业科技企业落地北京,并推动了现代种业、智能装备等领域的资源集聚,北京市在农业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连武表示,北京市培育农业科技企业,不是零散的政策叠加,而是一套围绕“农业中关村”建设,系统布局、精准施策的组合拳,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赋能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举措,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推动农业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他介绍,本市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聚焦企业需求与发展,从鼓励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种业创新高地等十个方面,为参与农业中关村建设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撑。修订《北京市乡村振兴农业科技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参与科技项目,80家企业获科技经费超1亿元。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北京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农业领域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构建“政银担企投”一体化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种养业、现代种业、农业科技等农业产业发展,安排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超3亿元、险种超40个。
同时,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市场化配置。支持龙头型企业,承担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专项16个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25亿元。支持高速成长型企业牵头实施北京市乡村振兴科技项目,37家农业科技企业参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及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企业获得的财政资金0.73亿元,项目总经费1.9亿元。支持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联合科研院校等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成立大北农农业生物制造-饲料创新联合体、首农北京智育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等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立科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陈连武介绍,在创新平台支撑方面,以农业中关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陆续落地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等12个重大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研发服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集聚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国字号”平台人才,还面向全球招贤纳士,通过各项人才计划,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保障,打造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等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舞台,全力为企业人才引育筑牢发展根基。在金融服务方面,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手段,加大科技创新贷款支持力度,依托国家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对农业中关村核心企业投资超2亿元,为领军企业贷款16亿元。“希望通过本次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搭建高效沟通桥梁,促成更多深度合作,吸引更多农业科技企业扎根北京,积极投身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