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影像市场,正在上演一出新的商战故事。影石凭借全景相机,在年轻创作者群体中打开了局面,算法与用户生态的积累让它成为细分赛道的代表,并在今年8月推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以“全景飞行”概念吸引关注。
据可靠消息,大疆也即将推出全景无人机新品。该项目早在2022年前后启动,新机型不仅延续了穿越机的畅快飞行体验,还融合全景相机的全向视角,意在拓展消费级飞行的可能性。
大疆的入局,让竞争的格局瞬间不同。大疆的优势从不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建立在十余年飞控沉淀、影像矩阵、供应链体系和全球用户网络之上。
如果说影石擅长用“创意工具”吸引新一代玩家,那么大疆更像是把“创意”与“技术体系”打通,推动整个行业的边界。
以技术积累为前提
大疆和影石均选择在无人机与全景交汇的关键节点出手,而两者的分野在于:影石强调体验创新,大疆则以长期的技术积累作为落子前提。
回望过去十年,无人机产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资本涌入、技术迭代,市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进程中,大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立起极高的行业壁垒。从 Phantom、Mavic 到 Avata,大疆几乎定义了消费级无人机的标准。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使得它的每一步动作都带有“行业定调”的意味。
事实上,大疆的技术版图也已不止于无人机领域,而是持续向影像赛道纵深拓展。目前其产品线已覆盖无人机、运动相机、手持云台相机等多个品类,形成了完整的影像硬件生态。
今年7月,大疆正式推出全景相机 Osmo 360,这一动作不仅补齐了其影像产品矩阵的最后一块拼图,更直接与影石的旗舰机型 Insta360 X5 形成正面竞争。
从核心参数对比来看,两者的差异清晰体现了技术路径的侧重:在传感器层面,大疆 Osmo 360 搭载双 1/1.1 英寸方形 CMOS,影石 Insta360 X5 则采用双 1/1.28 英寸矩形 CMOS;在视频成像能力上,Osmo 360 支持 8K 50p 规格,而X5则支持 8K 30p。
全景相机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依赖全景技术与拼接算法的协同,以实现无死角、高画质的全视角成像。对大疆而言,此次入局全景赛道并非 “从零开始”,而是技术能力的跨领域迁移—— 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影像处理算法、运动场景下的画面拼接技术,在运动相机上打磨的鱼眼镜头设计经验,以及成熟的硬件集成能力,均可直接复用于全景影像领域,这也成为其快速切入赛道并具备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如今,大疆以多品类技术生态为基础,实现无人机、影像设备与全景相机的能力协同,则代表了 “面向体系”的创新 —— 通过整合不同产品的技术优势,构建更具延展性的产品生态,这种技术路径也将影响未来全景相机和无人机赛道的竞争格局。
更高维度的解法
全景无人机并不是“谁先做”的问题,而是谁能把它做得更稳定、更可靠。大疆在飞控、云台、影像、图传、智能和安全的闭环中,给出了更高维度的解法。
飞控,是无人机的第一道关。它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每一秒都在处理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数据,并即使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人机在风中不偏航、在空中不失控。
大疆的飞控系统包含超千万行代码,背后是跨学科的复杂算法。这些算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托庞大飞行数据集不断进化。
2008年,大疆推出飞控系统 XP 3.1,第一次解决了悬停难题,精度误差控制在1-2米。借助GPS/INS惯性导航技术,加上先进的控制算法,无人机从“不听使唤的模型飞机”,变成了“真正可以停在空中的工具”。
此后,大疆围着XP 3.1不断迭代,增加地面站等配套设备,让无人机能够按设定路径执行复杂任务;汪滔甚至带着飞控系统去珠峰实测,完成了小型无人机首次飞越珠峰的纪录。这些技术研发与实测积累,逐渐为大疆构筑起庞大且坚实的 “数据护城河”。截至2023年底,大疆无人机在全球累计飞行超过10亿小时。
如果说飞控让无人机站得稳,那么云台就是让它看得清的关键。全景无人机最大的难点在于影像拼接,而拼接的前提,就是每一帧画面足够稳定。
大疆的优势,也恰好在于云台。早在2009年大疆便开始探索民用三轴无刷电机云台,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三轴直驱云台禅思 Z15。无刷电机的高精度与稳定性,让高空影像也能稳落在手机屏幕上。
所谓三轴云台,是在飞行中实时抵消抖动的机械结构。“三轴”即横滚、俯仰、偏航,分别对应左右倾斜、上下抬头和转向控制。在飞行过程中,当无人机因风力、拐弯或急速动作带来的震动,会被电机瞬间反向修正。
在云台之外,大疆还构建起完整的影像链条。影像系统由CMOS传感器、镜头和图像处理器(ISP)构成。CMOS传感器决定感光基础,镜头影响锐度与畸变,ISP 负责降噪与色彩还原、数据优化。这些技术在大疆无人机与手持影像产品线上已经反复打磨多年,再加上哈苏加持的合作,大疆在色彩科学和影像风格上进一步积累优势。
画面清晰,还要传得快。飞行中的无人机,地面所见必须与空中所见几乎同步。早期图传几百米就延迟卡顿,如今已能在20公里外依旧保持高清、低延迟。
大疆O3图传系统每秒可传输数百兆比特的数据,延迟低至几十毫秒,飞手眼前的画面几乎与无人机所见同步。升级版O4则在距离、画质和抗干扰能力上进一步提升,主要在于采用全新的硬件设计与通信算法,并将天线从“一发两收”升级为“两发四收”,信号更稳,抗干扰更强,传输更快。
站稳、看清、传快,还要会思考。智能算法让无人机不再只是“会飞得相机”。避障、跟随、路径规划,背后是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比如大疆的 ActiveTrack 技术,能让无人机在复杂场景中锁定人物,即便在树林间,也能锁定人物、绕过障碍。
最后,一切都要落在安全上。电池要耐用,电机要稳定,用户最担心的是“飞丢”。大疆早期推出的“失联自动返航”,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
这一完整体系,是其他玩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的。
建立全景无人机的标准
影石的Antigravity 把全景概念推上热搜,但大疆研发团队曾与界面新闻交流过行业看法:全景无人机必须首先是“可靠的无人机”,然后才是“全景相机”。
因此,新机在外观上延续了 Avata 的安全包围结构,影像上可能搭载1英寸 CMOS、8K 拍摄与 D-Log M 色彩,还配合 O4 图传与 VR 飞行眼镜。这一切都不是“功能叠加”,而是深度融入大疆生态的体系创新。
9月7日,全球无人机资讯网站 SBDJI 首次曝光了大疆全景无人机的谍照:工程师正在进行飞行实验,地面摆放着配套设备,包括无人机电池、飞行眼镜、穿越摇杆和带屏遥控器等。
可以看到,新机外观与Avata系列颇为相似:机身采用一体化全包围桨叶保护设计,并具备前视双目避障。相比传统裸露桨叶的机型,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安全性,也为更多创意飞行动作提供了可能。
在影像系统上,SBDJI 分析认为该机极有可能延续Osmo 360的配置,核心部件为1英寸 CMOS 传感器,支持1.2亿像素、8K高帧率拍摄,并具备10bit D-Log M专业色彩记录能力。图传方面,该机预计会继续使用 DJI O4 系统,以实现与大疆生态内其他产品的高度兼容。
谍照还显示,新机支持遥控器与手柄感应两种操控方式,并可能搭配新一代 VR 飞行眼镜。眼镜造型与 DJI Goggles N3 相似。
如果说影石展示了“全景”的可能性,那么大疆正在把这种可能性变成行业标准。
回望大疆的发展路径,其发展逻辑从来不是追逐短期热点。它往往在技术、算法、算力、轻量化条件成熟之后,才稳稳落子。这种稳健带来的确定性,正是它长期占据无人机市场主导的原因,它的产品不仅是“能飞的相机”,更是一个完整技术体系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