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网)
转自:消费日报网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涌现出许多新亮点,其中一个令人意外却极具代表性的现象是:碳纤维最大应用市场,竟然不是航空航天或风电叶片,而是体育休闲用品。2023年,我国体育休闲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达到1.8万吨,位居各应用领域之首。从自行车、网球拍到高端钓具、羽毛球拍,碳纤维正从专业竞技装备向大众运动用品加速渗透,这背后折射出我国体育休闲消费的蓬勃活力和持续升级的趋势。
过去,一提到碳纤维,人们往往联想到“高冷”的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如今,随着我国碳纤维产业链不断完善,成本下降、工艺成熟,高性能材料正逐步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以自行车为例。十年前,碳纤维自行车价格动辄数万元,仅是少数专业骑行者的选择。如今,国产碳纤维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一些国产品牌碳纤维自行车的售价已经降至5000元左右,让更多骑行爱好者能够负担。再如羽毛球拍与网球拍,国产品牌通过碳纤维复合工艺,打造出轻盈又高强度的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打破国际品牌的垄断。
碳纤维还广泛应用于钓鱼竿、高尔夫球杆、滑雪杖等细分领域,使装备更加轻便、耐用,带动整个体育消费市场提质扩容。科技创新与大众需求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体育用品产业带来新一轮增长动力。
而体育消费与美好生活深度绑定:当碳纤维网球拍出现在社区球场,当轻量化的碳纤维自行车成为城市绿色通勤的新选择,当碳纤维帐篷杆让露营装备更加便捷,人们的体育消费不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报告》,2022年中国户外运动市场规模已达2480亿元,同比增长15.8%,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4000亿元大关。露营装备中,大量使用碳纤维材质的轻量化帐篷支架、登山杖、折叠椅,提升了户外体验感,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与此同时,健身房会员制、运动APP订阅、赛事周边产品等延伸消费不断涌现,体育休闲消费与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结合,正在成为推动内需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种趋势还体现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一个材料技术的突破一旦转化为消费品,就能迅速被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接受,从而形成“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产业扩容”的良性循环。体育用品正是如此,碳纤维进入寻常百姓家,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广阔潜能。
体育消费的兴起不仅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也需要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的协同。未来,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体育场地资源共享,让更多人能便捷地参与运动;另一方面,要在体育消费品市场中发挥国产新材料、新工艺的优势,推动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走向大众,形成稳定的消费供给。
此外,还应加强体育休闲产业与文化旅游、绿色出行的结合。例如,骑行经济可以与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融合,露营经济可以与乡村文旅产业联动,这样不仅能扩大体育消费场景,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全球视野来看,体育休闲对碳纤维的需求已跻身前三,意味着体育消费正在成为全球材料应用的重要风口。对中国而言,体育休闲用品的消费升级是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体育消费之所以快速崛起,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层面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推动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鼓励体育消费升级。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其中,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比如,一场比赛带动的不仅是赛事报名,还包括运动服装、跑鞋、运动手表、能量补给等全套消费链条。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骑行、露营、攀岩等休闲运动中,一旦成为生活方式,就会带来持续的消费需求。碳纤维运动器材的轻量化与耐用性,恰好契合了人们对舒适、专业与安全的追求。
可见,体育休闲产业从“小众追求”成长为“大众风尚”,背后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生活方式升级的同频共振。碳纤维进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缩影,更是中国体育消费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