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欧盟突然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下达“封杀令”,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未来五年、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之外。
它不仅是一纸制裁那么简单,而是妄图将中国刚起步的高端医疗产业,扼杀在尚未全面成熟的阶段。
高端医疗设备,原本是欧美国家“躺赚”的专利领域。但中国近年来快速崛起,从1.5T到3.0T核磁共振,再到5.0T全身磁共振,几乎年年都有突破。
最关键的是,价格只有国外的1/2甚至1/5。在“技术不输、价格更低”的现实面前,欧美的医疗资本开始感到真正的威胁。
欧盟此举表面上打着“公共采购保护”的旗号,但谁都明白,美国一句“对等关税”下去,欧盟就立马转向。
昔日自诩“战略自主”的欧洲,转身成了甘心充当美国打压中国的马前卒。
但问题来了,中国高端医疗的崛起,真的是靠补贴、倾销起家的吗?
在全球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欧盟此举对患者、对行业、甚至对自身,真的不会反噬吗?他们所谓的“公平市场”,到底是谁在定义?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迅猛崛起,其实早已触动了欧美的技术垄断神经。
国产核磁共振、CT、心脏支架等设备从十几年前的“全靠进口”,到如今不仅能自主研发、还开始出口,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是政策鼓励与市场探索的共同结果。
2014年,我国发布首台3.0T超导核磁共振,成为里程碑式的突破。
而到2022年,中国首台5.0T磁共振设备问世,不仅打破了高端医疗的国外技术封锁,还让全球医疗界为之一震。
国内售价600万的国产磁共振,在性能上已经可以与动辄1200万的西门子、GE媲美。
这一点从“价格差”上就能看出——国产1.5T磁共振约600万元,而国外同类产品超过1200万;
国产心脏支架1-3万,进口却高达5万元,甚至在医保集采后,国产支架被压到774元,进口却还在6400到18000元之间徘徊。
一句话: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技术突围。
网友就说:“买国外磁共振的钱,够我们村盖个医院了!”
但正是因为这种“替代性”,才触碰到了欧美医疗资本的核心利益。
要知道,从2010年到2015年,国际医疗器械资本每年能从中国市场获得超过2000亿元的利润!这可不是一个小蛋糕,是超级金矿。
如今,中国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国际资本自然开始恐慌。因为他们看得比谁都清楚:如果中国继续做下去,那他们的利润池就会干涸。
这一次欧盟的出手,就是要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把中国掐住。不是怕中国卖得多,而是怕中国做得好。
很多人可能会问:欧盟不是一直强调要“战略自主”,要在中美之间找自己的平衡吗?可现实是,这种自主越来越像空话。
事情发生的时间点非常关键:在欧盟宣布制裁中国前,特朗普刚刚公开威胁要对欧盟产品加征50%的“对等关税”。仅仅过了几周,欧盟立马“对中出手”。
这不是偶然,这就是被吓服了。这就是美国政治讹诈下的屈服外交。
欧盟此举,实际上是在把中欧多年合作打包扔掉——明明欧洲医疗企业早已深度嵌入中国市场,从研发到销售享尽红利;中国开放了市场,给予了机会,却换来这样的“回报”。
而欧方所谓的“市场公平”论,在面对长期受惠的现实面前,显得尤其虚伪。
如果公平就是限制竞争者、保护自己人,那公平的标准是什么?欧盟自己设的?
一位网友说得狠:“以前我们追着买他们的,现在我们做得比他们好了,他们却说‘你不许玩了’。这算哪门子公平?”
中国高端医疗的崛起并不靠补贴,也没有倾销,更没有靠“掠夺市场”。凭什么今天他们就能用一纸禁令,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欧洲市场之外?
这其实早就不是市场行为,这是地缘政治手段,是打着制度旗号的商业霸权主义。最讽刺的是,受伤的,可能不仅是中国企业,更是欧盟内部的患者和医生。
高端医疗器械是救命的东西,不是奢侈品。在中国,有上亿人口面临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风险,核磁共振、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都是普通人能不能活、活得好不好的关键。
2015年以前,中国许多县级医院根本买不起高端设备,进口太贵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设备不仅价格低,而且保养成本也低、零件配套也齐全。
而随着国家对医保、医疗资源的加大投入,“因病致贫”这个沉重的话题开始慢慢被解决。高端医疗设备的大规模国产化,是背后默默支撑这一切的关键因素。
现在,欧盟忽然“砸下锤子”,不仅打击中国企业,也是在打击中国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希望。
更可气的是,这些外国企业,早年可都是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他们享受了中国市场的红利、市场的开放、政策的配合,却转头在中国自主化刚起步的时候就来“封杀”。
这不是竞争,这是断人后路。更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警觉和敌意。
中国人早就不是那个“买买买”的角色了。我们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是做自己的核磁共振、自己的心脏支架,是让亿万普通人看得起病、治得了病。
这不是利益问题,是民生大计,是国之根本。
欧盟这次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打压”,已经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经贸摩擦,它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技术焦虑和战略竞争。
他们嘴里说着“市场公平”,手里却挥舞着“地缘政治的大棒”;他们一边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却将中方企业排斥在核心项目之外;他们标榜“自主”,却在美国的威胁下低头妥协。这,就是现实。
而中国高端医疗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谁施舍,更不是靠谁放水,是一代代科研人员、产业工人、政策制定者一起干出来的血汗成果。
这场“突如其来的制裁”,可能会让中国企业一时受挫,但也会倒逼我们更快地掌握技术,更狠地攻坚核心,更坚定地走自主发展道路。
别忘了,中国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谁施恩,而是因为我们吃得苦、扛得住、干得成。
当年我们说“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搞出原子弹”,今天我们也能说:“不靠他们,我们照样能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医疗设备。”
这不是一个产业的战争,这是十四亿中国人健康的守护之战。我们不会退缩,只会走得更远。
所以,读到这里,你怎么看?
你是否觉得我们应该在医疗高端设备上加倍投入,不再依赖外部技术?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